进入初三后,一个班总有一批数学成绩在及格线徘徊,简单题都经常错,稍难的题连题干都读不懂的孩子。眼看中考倒计时一天天减少,孩子越学越慌,家长也跟着焦虑。
其实初三数学提分不用盲目跟风刷题,只要聚焦“回归课本、整理错题、专项训练、寻求帮助”这四个核心,就能帮孩子理清思路,逐步提升成绩。
回归课本:别让基础成为提分“绊脚石”
不少初三学生觉得课本内容太简单,不值得花时间看,总把精力放在难题、偏题上。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却发现基础题丢分占了总分的三成以上。要知道,中考数学试卷中,基础题和中档题占比超过七成,课本正是所有考点的“源头”,把课本内容吃透,提分就成功了一大半。
真正吃透课本,不是简单翻一遍定义和公式,而是要做到“两深入”。第一,深入理解概念,不要只记表面文字,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和适用场景,比如某个定义的核心条件是什么,和其他相似概念的区别在哪里,只有把这些理清楚,做题时才不会混淆。第二,深入研究例题,课本例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道题都对应一个核心考点和一种解题思路。孩子要把例题当成“学习模板”,做完后总结解题步骤和方法,比如这道题是如何从已知条件推导到结论的,用到了哪些技巧,下次遇到同类题目时,就能按照总结的方法去思考。
整理错题:把“丢分点”转化为“得分点”
初三一整年,孩子会做大量的练习题和试卷,错题也随之增多。但很多孩子只把错题答案改过来,就把试卷丢在一边,下次遇到类似题目还是会错。其实,错题是提分的“宝贵资源”,每道错题都暴露了孩子在知识掌握或解题思路上的漏洞,把错题彻底搞懂,比做十道新题更有效果。
整理错题不能只是简单抄题,关键在于“分析”。建议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按照知识点对题目进行分类,每道错题要记录三个关键内容:错误原因,是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还是计算时粗心大意,或者是解题思路出现偏差;正确解法,完整写出解题步骤,重点标注自己之前卡壳的地方,以及没想到的解题思路;同类题总结,总结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以及类似题目可能的出题形式和解题技巧。
错题本整理好后,还要定期复习。每周可以花半小时时间,把错题本中某个板块的题目重新做一遍。如果再次做错,就要重新分析错误原因,补充新的思路和方法,直到完全掌握。坚持这样做,曾经的“丢分点”就会慢慢变成“得分点”,成绩也会随之提升。
专项训练:精准突破“薄弱环节”
初三数学知识点多且杂,很多孩子存在“偏科”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计算类题目上得心应手,却在图形证明题上频频丢分;有的孩子能轻松解决基础题,面对综合应用题却毫无头绪。这种情况下,盲目刷套卷效率很低,不如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训练”,集中精力攻克薄弱环节。
开展专项训练,首先要“找准薄弱点”。孩子可以把最近几次考试的试卷找出来,统计每个知识点的丢分情况,找出丢分最多、掌握最差的知识点,确定需要重点突破的板块。然后,根据薄弱板块制定训练计划,从基础题开始练起,逐步过渡到中难题。这样由易到难,既能帮助孩子巩固基础,又能慢慢提升解题能力,避免因一开始就做难题而打击信心。
在训练过程中,还要注重“总结规律”。每做完一组题目,就总结这类题目的常见考点、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比如某类题目通常会给出哪些已知条件,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解题时容易出现哪些误区,有哪些快速解题的技巧等。通过总结规律,孩子在遇到同类题目时,就能快速找到解题方向,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寻求帮助: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初三学习节奏快,老师讲课进度也比较快,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疑问。有些孩子因为害羞或者怕麻烦,不敢向别人请教,导致疑问越积越多,知识点掌握得越来越不扎实,成绩自然也上不去。其实,主动寻求帮助是提分的“有效途径”,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避免知识漏洞越来越大。
寻求帮助有多个“渠道”。
第一,向老师请教,老师不仅熟悉知识点和考点,还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二,和同学交流,同龄人之间的思维方式更相近,有时候同学的一句话就能让孩子豁然开朗。孩子可以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遇到问题一起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借助外部资源,如果孩子在某个知识点上长期存在困惑,通过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无法解决,可以考虑借助一些靠谱的外部资源,比如专业的辅导课程或学习资料。这些资源通常会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提供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帮助孩子突破学习瓶颈。但要注意,外部资源只是辅助,关键还是要孩子主动学习,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初三数学提分没有“捷径”,但只要找对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效果。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整理错题弥补漏洞,专项训练突破难点,寻求帮助解决疑问,做好这四件事,孩子就能告别数学学习的焦虑,稳步提升成绩,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