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家教书,每次翻开来,总有不同的感悟,就像又寻到不同的宝物一样。最近几天一直在翻来覆去地看,希望吸取更多的营养,铭记在心,再在儿子身上去实践,希望儿子也可以多多受益。
上次写到“我惩罚了你,跟我爱你没关系”。今天早上起床,我问儿子,妈妈不让你下午放学后去郭J家玩,那我还爱你吗?他说不爱。或许我这种问法本来就不科学,但也说明了书中钱儿爸一直给孩子灌输的那个理念是多么有必要,你不说,孩子就不知道。
往后一定要学钱儿爸那样执着地给孩子灌输,做好事前的心理建设,无论妈妈让不让你做什么,妈妈都是爱你的。
(儿子每次去郭J家玩,都要玩到很晚,八点左右,等回来还要看动画片,洗漱,都快九点才能上床,他还必须要求有睡前阅读,三本书,不读都不睡,他自己都困得眼都睁不开了,还不肯躺下。而孩子又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所以,我规定只能周末去郭J家玩。)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朵晚开的花”
绘本《阿虎开窍了》,阿虎是只什么也做不好的小老虎,不会读书,不会写字,不会画画,甚至不曾说过一句话,而且吃饭也是邋里邋遢的。作为百兽之王的虎爸爸非常担心,可是阿虎妈妈说:他很好,他没开窍,只是一朵晚开的花朵。他们给了阿虎更广阔的空间,让他自由自在地成长。最终,时间到了,阿虎开窍了,他送给爸爸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I made it!”(我成功了!)
对于这个故事,我太有感触了。
儿子一岁多我们搬家了,新邻居家也有一个小男孩,比儿子小6个月,应该是基因的原因吧,小男孩块头比儿子还大,说话比儿子还早,再大些时,身高比我儿子还高点,胆儿大,力气也大,走路也快,两个孩子一起玩,儿子总是争不过他,其实,儿子根本就不知道争,总会被他弄哭。小男孩的奶奶总说我把男孩子带地太斯文、胆小,像个女孩子一样,以后上学会被欺负……带儿子出去玩,儿子无论做什么都小心翼翼,可以说是胆小慎微,总会偎在我身边,从来不敢接别人给的零食,走哪儿都拉着我……
每次被别人说,我总是笑笑,不说话,不知道说啥。我当时的想法是,儿子可能性情随爸爸,爷爷总说,爸爸小时候也很蒙,别人差点以为他傻呢,总称他“老懵”,家里人都担心他以后娶不到媳妇呢。但是现在呢,经历社会这么多年,感觉爸爸的智商情商都挺高的!
而且,每种性格有每种性格的用处。比如,爸爸是做设备维修类的,就要求心细,谨慎,大大咧咧的人可能还做不了呢。修机床前,要确保断电,而且必须有专人在电闸那儿盯着,防止有人中途开闸,一切安保工作做好后,才能开始维修。如果性情急躁的人,上来就修,那后果太可怕了!有时候一台设备要修好多天,最后发现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问题,这就要求心细。爸爸遇到过几次这种情况,别人发现不了,他就能发现,自然也很快脱颖而出,受到领导重视。
所以,我总觉得性格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而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就喜欢爸爸这种性格,换成不拘小节的我还不喜欢呢!
儿子虽然开口说话晚,但是一开口就说得很清晰,很快就由单字到词语,再到整句,而且中英文几乎是同时输出的。(英语启蒙早,可能也是造成说话晚的原因之一)
儿子走路晚,但是很稳,很少摔跤。即便摔倒,他也会屁股着地,不会磕到脸。
儿子四岁半前,要他问候人,金口难开。但是,今年暑假过后,上学路上,遇到清洁工奶奶,很主动说“奶奶好!”前天爸爸同事来,一进门,儿子就喊“叔叔好”……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忸怩半天不肯开口的小家伙了,终于等到“花开了”!
当你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特别是人生之初,比别人慢的时候,请相信你的孩子“就是虎王的孩子,是一只按照孩子自己节奏,只遵循自己时间表的小老虎。”
请给他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空间,静待花开!

“别人家的孩子”这话是洪水猛兽吗?一定说不得吗?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视这句话为洪水猛兽,说不得!教育专家们、家教书里也都这么说,不能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一直视之为“金科玉律”,平时小心翼翼,每次想说“别人家的还子”时,总是咽下去,怕伤到儿子,打击到儿子。
可是看过这书,感觉我们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呢?
钱儿滑冰练习跳,一次次跳不过去,准备放弃,妈妈说“你看某某,他也一直跳不过去,可是从来都没有放弃,结果上周终于跳成了呀,前后花了一年时间呢!你比他还勤奋,而且妈妈觉得你的动作做得比他他还漂亮,再试试,很快咱们也能跳成……”钱儿立刻满血复活,一遍一遍地练习起来。
此时,“那个先于他成功的某某,并不会成为他的痛恨对象和心中阴影,反而是一个可以赶超的目标”。
此时,“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参照系。
所以,能不能说”别人家的孩子“关键还是看说话者的态度、口吻。是气急败坏地指责“你看,那谁谁都会了,你还不会,笨死了”。明显是把二者处于对立状态,你不如他,他比你强!
还是以平淡的口吻告诉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这件事过得蛮好,你可以试着借鉴下。同时也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有做得比他棒的地方,他也急于向你学习。
不是比不比的问题,而是如何比,大人如何说。是给孩子树敌,还是树榜样,关键在于大人说话的口吻!

有一种无知,叫“我学完了”
现在的孩子小到幼儿园,没有不上兴趣班的。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只要给孩子报个班,把这期课上完,这个门类就算学完了”。
其实,那不是学完了,只是“课上完了”而已!
可能孩子课也上了,也学会了,但还是说不喜欢,不想去上了,大人也随孩子,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去学他真正喜欢的东西。
如果你家孩子也有类似情况,可以借鉴书中钱儿一家的做法。
钱儿最初学滑冰的一两年时间里,数次说滑冰太累了,没意思,不想学。爸爸妈妈总跟他说“等你入了门,我们就把选择权交给你,到时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喜欢滑冰,我们即便心里再遗憾,也绝对不干涉你的选择。我们会给你提供一切能力所及的资源,让你去学届时认为可能会喜欢的东西,也把它学到入门,再来判断是否要继续。”
苦练八个月后,终于入门了。孩子开始积极上滑冰课了,还说太喜欢滑冰了!
此时,你还需要问他,是否喜欢,是否要重新选择吗?
怎样才算入门呢?
“达到你所学门类专业人士的初级水平。至少把该门类最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到信手拈来的程度。”
关于兴趣爱好,没人希望自家孩子样样都会,却又样样都不精通。兴趣不在多,只要有一样精通,拿得出手,这才是真正的才华。
其实,“任何一个门类的学习,在你入门前,仅凭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是根本无法体会其中的奥秘、门道,也无法享受个中乐趣的……待到你入门后,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你打开大门。这个世界里有你在门外完全领略不到的风光,也把你指引到一条……越走越有趣的路。”
“此时的喜欢,是真正的喜欢,也是能够真正坚持下去的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