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想了个年轻人主张类的slogan叫:定义你的,都是你定义的。感觉逼格满满,但回头想想这也只限于广告里了,至于真实是啥样的,看看文章标题。
昨天发了四则故事,本意是让大家享受一波什么叫大道至简,我觉得非常有启发, 分别是《盲人摸象》《小马过河》《卖油翁》《庖丁解牛》。具体看这里 讲四则故事
这四个故事,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了,但被人这么一说,有种十几年不见老友的感觉,自己一思索,还真的能把一些道理讲透。
于是我们好奇,这可是老早就接触过了,而且我敢保证,我觉得听过不下于10遍,但怎么也没觉得有啥好启发的,甚至觉得故事嘛,都是编出来忽悠人的东西。
反正自己感觉这东西不太靠谱,讲道理时,那这些我都觉得不好意思。
这种想法演化到行为上,很多人看书和做其他事情。就我个人而言,原来选书基本是国外的东西,尤其是当代一些名人写的,读完这些书总有很多的启发感,感觉好有道理啊。但一段时间后 回顾他们写的东西,突然你发现这不就是中国古代人说的烂大街的东西么,小时候你就接触过啊。 (什么孔子啊、庄子啊、老子啊、还有一波又一波的中国谚语典故等)
由此,我觉得我在根本问题上颠倒了,在寻找的过程中方向性已发生偏离了,但自己认为自己还很正确。 我想,在我心理选择书本的步骤应该是这样的,因为这本书很流行,这本书读起来肯定很有价值,这本书很流行,这本书大家都在读,所以我也应该读读。
这也是王小波在《东西方的快乐观区别之我见》中说到的:罗素在讨论伦理问题时曾经指出,人人都希求幸福,假如说,人得到自己希求的东西就是幸福,那就言之成理。倘若说因为某件事是幸福的,所以我们就希求它,那就是错误的。
他接着写到
饿了,找个干净饭馆吃个饭,有什么过分?想要在吃饭时显示你有钱才过分。
你有个爸爸,你很爱他,要对他好,有什么过分?非要在这件事上显示你是个大孝子,让别人来称赞才过分。
所以,需求这东西,本身自然存在, 但社会、个人非要把明明是1分的东西说成10分,从而愚弄自己,也愚弄他人,这就不对了。
所以反观读书和选书,我见到绝大部分年轻人(包括我)都会优先考虑大家都看的东西,比如村上春树、史蒂芬金、各种国内外的时间管理,个人提升类书等,(当然我不是说这些书写的不好,我只是说我们这样选择读他们有问题),更要命的是,谈论的东西也大多来自这些内容, 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也看过了这本书呃。同时但凡写点文章都想拿这些人的话来用,好像文章里没这些东西,别人就不知道你看过书一样,这是我个人写东西最大的一个感受,这点我得好好反思一下了。
现代人用了个词来表示读书:充电,当然充电这个词还不仅包括读书。但就充电这个词来说,我不太赞同,读书不等于充电,若要是说为了充电而读书,我认为这好像又犯了王小波说的本末倒置了,虽然这个词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读书这事情吧,我原来叫它学知识,现在,我叫他找人交流,也就是那种很多人觉得很装的东西,也不是为了要得到啥,虽然我也曾为了要得到啥去努力读些书。
回过头来看,当时确实把这事给稿反了,因为读书很有用,很快乐,所以要多读书。 但说实话,学生时代我咋很少体会到这种快乐呢。倒是现在,我得到了些乐趣,单单觉得某人很有趣,某个思想很好就去想和他聊聊, 因为我们身边很难找到到像王小波,鲁迅等这样的人了, 还是很庆幸的。
大家开心,我也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