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讨论到这里,笔者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即《传》文乃至《史记》等历史著作的编纂者究竟有没有正确理解吴国的异族婚规则及以姓氏为象征的财产继承制度?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在《左传》中,从泰伯、仲雍奔荆蛮、三王相及到季札辞位等事件基本上都是被作为弘扬儒家主流价值观的经典案例来看待的,因此对这些故事的叙述也大量掺杂了编纂者以及诸多奉行周礼中原儒士的普遍看法,却鲜少有人能够从人类学和蛮邦风俗的角度进行深挖。
尽管《传》文对吴人习俗的评判常常带有偏见,但作为职业史官的编纂者仍然保留了主人“晋将嫁女于吴”以及“鲁昭公娶于吴”等吴人不断与姬姓上国通婚的史实,为笔者的猜想提供了关键的切入点。相比之下,司马迁所著《史记》则更加脱离了历史原貌,而加入了更多后人的揣测和成见: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史记.吴太伯世家)
这是目前被当做主流观点且流传甚广的说法,不过结合笔者前述分析以及《传》文的记载,不难发现这个故事里其实存在一个容易被人忽视而巨大的漏洞:“寿梦王”乘与“诸樊王”谒、“戴吴王”馀祭、“吴度王”夷昧以及延陵季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事实上,《左传》中从来没有解释这两代人之间血缘关系的具体状况,仅仅提到“诸樊王”在“寿梦王”去世后即位,而四子相让的美谈其实只是司马迁糅杂了儒家思想之后的小说而已。
如果基于笔者之前的推测,那么吴国见诸《经》、《传》的诸王之间又该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确定相及的三王与季札确实是姬姓,那么“寿梦王”真的会是他们的父亲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如图,假设笔者关于吴国的异族婚制度猜想成立,那么三位相及的吴王必然不会拥有一位姬姓的父亲。如果“寿梦王”确如《传》文记载为姬姓:
秋,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左传.襄公十二年)
那么他与三王和一公子之间可能另有一代人,但由于非姬姓而没能即位,即相及三王可能仅仅是“寿梦王”的孙子辈。至于他们是否直系祖孙关系则非常不确定,因为“寿梦王”与其身前在位的句卑、去齐等君主之间很有可能为同辈的族兄弟,而相及三王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人或几人的孙子们。
如图,按照这个猜想,“寿梦王”乘及其之前为吴君的几位姬姓兄弟为相及三王的祖父辈,两代人之间存在按照吴国婚俗被划定为母姓的异族而无法即位。不过季札可能与“寿梦王”有更加直接的祖孙关系,所以被“诸樊王”优先考虑立为继承人。而《传》文的编纂者或者后来的司马迁都没有正确理解这种制度的运行规则,所以误将两代吴王当做父子辈,并按照儒家宣扬的理想杜撰了所谓兄弟以王位相让的佳话。
不过这个猜想同样面临一个重大挑战:
夏……吴子使札来聘……(春秋.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说之……(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在《经》文的记载中,仅提到季札为吴卿,没有强调其为公子,但《传》文则强调其为“公子札”。如果季札确乎为“寿梦王”公子,而他又是姬姓,那就意味着其父王并非姬姓,也就违反了姬姓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反过来说,如果“寿梦王”为姬姓,那么季札反而应该随他异姓母亲之姓了。
这个矛盾点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