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反思日志已经写了一个月了。开始的原因很简单,受到了朋友的鼓励,他说我在写作这方面有天赋。我想想也是,学生时代的高光时刻就是自己写的作文总被老师当成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
高中毕业后很久没有动笔杆子了。这也激起我再次拿起笔杆子的冲动。
但是和大多数想要写作的人一样,不知道写啥,没有内容,怕写的不好羞于发表。
我想,那我就自己先写反思日志吧。虽然每天居家办公,没有了通勤的时间,按理应该时间更充分了。但是我总结的时间不够用。我就开始记录每天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启发和亮点?下次如何做能够更好。
刚开始写的就是流水账,记录了每天焦虑糟糕自责的情绪。负能量不适宜对外传播,那就自己写,自己记录,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感到糟糕,所以不满情绪写完,内心变得平静多了。然后开始反思,如何做能够缓解焦虑,当天没有做好,第二天再如何优化。其实这个情绪过程总是在反复。
如果当天的流水账,写的没有内容,写不出什么东西,那说明这一天过的并不充实,过得不够精彩,没有把工作做到极致,没用用心感受当天的内容。相反,如果打开电脑就开始洋洋洒洒的奋笔直书,那说明今天过的很有感触,有很多经验感受可以总结。
于此同时,我在看这一本书叫《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因为是日志,就得每天写。我很害怕我哪天没写,或者是一时兴奋,坚持了几天就放弃了,那这个念头又会以失败告终。曾经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立过很多flag,倒了再立,立完又倒。樊登读书里曾说过一个可怕的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就是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贴合现在的一个热词叫“摆烂”,改变不了啥干脆这样的了,爱咋咋地。我很忧虑自己的未来,所以很担心自己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捧起这本书读起来的时候如饥似渴,把书中的方法变成行动。把大的理想目标拆分成简单可行易操作的一个行为动作。
比如就是写作这件事来讲,成为一个作家距离普通人还是有些远。但是写东西还是很简单,所以不要求内容,不要求体裁,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动笔写,有痕迹。五分钟就可以完成。所以我在写反思日志的时候,没有给自己做强行规定,只要每天肯打开笔记本,写一句话都算完成。现在统计下来,一个月就一天是写了一句话。那天是因为太累了。因为这个要求简单,我三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去睡觉,当天我就写了一句话。其他的日子里,字数均在300-800之间。正如这篇文章,本来就是打算写个流水账,总结一下今天的得失,翻翻日历发现写了一个月了。结果一时兴起,完成了这篇文章。
那我有哪些具体的变化呢?下一篇和大家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