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学到两个概念“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而这两种状态都源自于童年时期的经历。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父母自我状态”则会表现的像父母一样。
无论两种状态的哪一种,都和过去的经历相关。
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基本的情感要素,而后这行情感要素发展成我们的行为模式,并成为自我的核心,影响了我们一生的行动。某些特定场景或情形则会触发我们的行为模式,导致我们会想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而父母是我们最初接触到的,也是最亲密的人,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言行和处事风格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并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虽然我并不赞同把一切不如意的罪魁祸首都归于童年,但我相信解决问题需要从根源处着手。了解自己所处的状态以及状态背后的产生原因,才能够把影响降到最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