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八
今天比往常要晚一些回家,因为加班了。
上级要我统计平台文章过去几个月的数据,走出办公室,夜已经占领了这个世界,整个城市的灯火从地面燃到了天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我如同一具空壳,走到地铁站,坐在安静的地铁上,看着和我一样如同没有了灵魂的人。
她也加班了,比我早半个小时到家,推开门,忽然闻到一阵阵清香,然后看到了桌子上前几天买的百合花,开了两朵。
那么大的两朵玫红色的花,扑在一丛绿箩上,看起来格外的讨喜,就连一旁的两朵玫瑰也显得有些失色了。
八月二十八
我们买过粉红色百合,白色的百合,淡黄色的百合,花开的时候,味道都不怎么好闻,唯有这玫红色的,符合百合一向给人的印象,清新淡雅的味道。
我坐在靠窗的桌子前,欣赏这些美丽的花和绿色的植物,心又慢慢的活过来,她站在厨房里做晚饭,很快,饭菜就上桌了。
我们继续听崔永元在《喜马拉雅》上关于谈话的艺术的课程,他说到为什么民国时期那么多关于谈话的书,因为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胡适先生曾提倡白话文。
曾今的语言晦涩难懂,人们看懂了,也听懂了,所以会“说话”的人越来越多了。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会“写”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只要是会说话的人都能“说话”,只要会写字的都能够“写文”。
那么怎么算是一篇好文章呢?在互联网时代,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依据很简单,看数据!
昨天坐在地铁上,恰好在地铁电视上看了一部分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的讲座,他说在如今社会大数据下的文学现状。
首先,从文学创作的数量上,和以往相比成千倍的上涨,从文学篇章上看,一篇小说的长度也是成百上千的增长,一篇网络小说,动辄上千章。
然后是大数据下,文章生产的机械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的偏好,然后写手按照市场偏好生产文章,作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被退至舞台的幕后,写作者不是为了自己而写,而是为了市场和读者而写。
可惜没有看到完整的演讲,我不知道这样生产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不是好?
记得在一本文学理论教程的书里看到对文化创作过程的描写,文学创作分四个部分,作者创作,然后作品传播,再到被读者翻阅,最后被读者吸收。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本书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者完成的作品,只是一个半成品,只有被读者阅读了,作品才能称之为作品。
如此说来,那些利用大数据生产出来的作品,是好作品了,因为它迎合了读者的喜好,为读者所喜欢,那么作者自己想表达的语言呢,难道丢失了吗?
窗外吹来清凉的风,花的清香在这个安静的夜里,如同天空中的流云一般,在这个屋子里四处游荡。
世界上最美的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想到早上看到一本书《宽容》。
我想我们对待文字也应该以宽容之心对待,不要给它赋予太多的意义,他要给它太沉重的职责,让文字回归到文字,展示出它本来就该有的样子,这样要远比人为的浓妆艳抹要舒服的多。
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她总会对镜子里的自己,仔细端详,然后心满意足的说一句:“天啊,我真是太帅了。”
晚上回来,两个人都不想说话,只是沉默不语。
拍花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个很美的滤镜,然后两个人用新滤镜做各种鬼脸,将在公司的一本正经都加倍的还回来。
此刻她已经睡了,雨忽然又下起来,在这个安静的深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