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个月突然忙起来,离开小朋友的时间也一次比一次的长。所以在家时总是想抽出每一分钟的时间去陪伴他。此时坐在前往下一个城市的颠颠簸簸的火车上,好像才有了一些时间理一理这三年的时光。
三年前,一个崭新的生命承载着无限的希望来到我的生活,那么小,那么柔软,但给我带了的改变和挑战却又是那样的巨大。“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寻找答案,随着小朋友的不断长大,时常会有不同想法。
现今的父母极端的可以分成两派,一是虎妈狼爸派,认为孩子的教育应当未雨绸缪,严格规划好每一步,差之毫厘必将谬之千里;另一则是强调要与孩子做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决定他自己的人生。
我曾是后一派的坚定拥护者,但现在看来,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免多少有失偏颇。孩子因弱小不得不依赖你,但你并非就拥有了控制他的权利,而且你也无法控制可能影响孩子的所有因素。同时在孩子尚且懵懂时,让他放任自由,随心所欲,做一切他想做的事情,又可能导致孩子身上的规则性不足,难以被社会所接受,变成传说中的熊孩子。
在现在的我看来,父母在孩子年幼时,除了与生俱来无条件的爱以外,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这两样东西:敏锐的自我感知能力和明确的社会规则。
所谓自我感知能力就是能够觉察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比如说疼。难道还有不知道疼的孩子吗?比比皆是!许多孩子在摔倒后,在他自我还没体会到疼的时候,家长们尤其是爷爷奶奶就先替他疼了起来。到最后在孩子内心就形成了只要摔倒必须疼、必须有人安慰的一连串反映机制。
其实在确定没有重大伤害的情况下,稍微给他一些时间去体会当时的感受。是疼痛还是害怕?给他自己缓一下,然后他会给出最忠于内心的反应,是爬起来继续玩还是真的觉得难受需要安慰。这时父母可以给予他一个拥抱,告诉他“没关系!你只是摔倒了有些疼,一会就会过去的。”
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让孩子只建立疼痛与需要安慰之间的联系,同时因为在真正需要时又及时得到了安慰,也有助于增强他的安全感。在下次摔跤时,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知道疼痛一会就会过去,不会产生强烈的恐惧。
除了替孩子疼之外,许多家长们还有替孩子喜欢,替孩子觉得冷,替孩子觉得他做不到,替孩子觉得不高兴。仿佛孩子因为年纪小、所以连许多感知都无法做到。
其实只是父母们带着早来这个世界二三十年的傲慢,武断地将自己的感觉等同于孩子的罢了。殊不知,你那被社会风化多年的感知,已经带上了许许多多不属于你自己的痕迹,如何能代替得了孩子那刚刚睁开的带着无尽好奇的明亮眼睛?
但有些东西却是孩子很难靠感知轻易习得的,那就是—社会规则。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生物,我们的很多安全感其实来自于社会中明确的规则。设想一下,现在将你放入一个陌生的国度,语言不通,也没有人告诉你这里的生存法则,你最大的感受将会是什么?
今天你行车走左边,没有任何人制止,结果第二天就被抓到警局说你逆向行驶。估计你将会产生巨大的恐慌,甚至不敢开车出门。其实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也是这样,明确的规则会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比如困扰许多家长的玩具分享问题,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开始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而孩子要求别人分享时,又告诉孩子不应该提这样的要求。这与开车出门不知道是否能走左边的恐慌是如出一辙的。
针对这个问题,只要给孩子明确物权的概念就可以解决。告诉孩子谁的东西谁做主,但是分享可能产生更有趣的玩法。自己的玩具不愿分享给别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同时如果你想要分享别人的玩具被拒绝时,也只能尊重别人。这个规则无论对你还是别人都是一致的。
明确的规则还包括:吃饭必须坐在餐桌旁边,如果你选择离开,我们就会收走食物;玩具玩好之后,自己需要收好,不然就会被当成垃圾收走等等。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理解规则,并维护规则的实施。
在我看来,这样生活在具有明确行事准则氛围里的孩子,并不会像很多人设想的那样,因为规则的设立而变得过于乖巧甚至呆板;反而当这些规则成为习惯以后,孩子不仅可以更好的照顾自己,也会因为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进而获得更多的自信心。
未来的路还有好长,也许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我们和孩子还会遇到新的问题,也会有新的感悟。但我知道所谓父母能做的,也就是矮下身子,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勇敢的一步步走入真实的世界,让他慢慢的融入,切实的感受,不论是美好还是伤痛,直到有天他自己坚定的松开你的手,告诉你我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