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妹妹说,想选全文。
上周对她的第一次月考成绩进行分析后,我的建议是选【政史生】方向。她的优势科目是语文、英语和历史,在班上排前几,生物处于中流水平,地理需要计算,她的数学一直不好,也不爱思考。
一番讨论后,我说:无论是我的亲身经历还朋友老师的建议,决定权依然在你。但是你需要在今后的努力中证明你此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要是高一时有人对我的成绩进行客观分析,或许就是另一种人生。在什么都不懂的年龄,要决定高考的方向;在对专业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选择伴随四年的学习生涯,甚至更久。
人生就像一场不知归途的赌注,身在漩涡中的人,努力证明着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我所在的高中以理科著名,从班级的结构也可以看出,18个理科班,是文科班的四倍多。况且当时有一股莫名的风气在耳旁骚动:学文不好找工作,因此明显有着文科优势的我,搬着桌子进了理科班,“郁闷”的三年校园生活按下了启动键。
除开外在因素,主要是我高估了自身能力。我想着自己也是六百多分考进来,想着初中物理也考过年级第一,想着只要我足够努力,两年半的时间我不信学不好……
我用亲身经历认清了一个道理:人不能过度设想未来。
比如一到放假,书包塞满了作业,原本计划着在假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结果原封不动地背了回来;
比如报名某项考试,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却在心里盘算着六十天,每天学两小时,现实是被各种琐事缠身,等有时间的时候,却没了心力,又是陪跑;
比如……
你现在没有时间,学不好,或许给足你时间可以逆袭,但更多的例子证明,你现在没有时间,未来的时间更紧张;现在学不好,如果是智力的原因,给再多的时间,作用也微乎其微。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的人也拥有着不同的天赋。有些人天生语言能力极强,记忆力超强,一学就会;有些人天生领悟力高,一点就通。
我们一路成长,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是一趟把天赋发挥到极致的旅程。
🪶
四季流转,什么都没变,什么都在悄悄改变。
长大后,对时间的感知力源自他人的变化。
半年没动态的本科朋友,在年底发圈,喜获虎宝;中秋节前,曾经共事的同事晒出了幸福的结婚照和那两个红本本;偶然发现一直很喜欢的电台主播,在国庆节领证了……
小时候过年,不懂那些一年回来一次的叔叔阿姨们总会说一句“这孩子这么大了,当时只有膝盖高……”
孩子是一天一个样儿的,大人的生活却早已成了一口井水。
我总觉得自己还小,不着急,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还没看过瘾。
刚谈恋爱的时候,经常被小区超市的阿姨笑话:两个中学生一样的娃儿还过了家,甚至说我们是兄妹;
在武汉工作的第一年,每天下班像个喜鹊一样,到了小区门口就喳喳“团长拿菜”,引起了团长的好奇,他说上班的人哪会这么有活力,说我像中学生。
打羽毛球被馆长当作大二的,篮球场上被学妹认作是刚结束军训的大一。
……
这些声音让我沦陷在”小孩“的虚境中,总觉得自己还年轻,结婚是一件遥远的事情,结婚意味着责任,一听到责任,全身的细胞都在抗拒。
昨天看《文学的故乡》,很多作家表明了一个观点:只要父母康在,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累了还可以回家。
这是一层重要的原因。
父母健康,有自己的工作。一回家就化身公主,热喷喷的饭菜,每天的菜也是按照我们孩子的喜好来的;爸爸出门打牌,会问我们想吃什么;一到过年,就有红包和新衣服,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凡此种种,都让我觉得跟小时候无异。变化的是,曾经的小孩成了大姑娘;不变的是,父母的爱一直都在,甚至,更多。
🪶
保持对世界热爱的秘诀:去触碰陌生的领域。
昨晚上在备忘录写下:想学摄影、舞蹈和尤克里里。
就像驾照一样,摄影是一项不可缺失的生存技能,出门拍照,写公众号的用图,以及重要场合的剧照等等。好的摄影,亦如好文章,让人过目不忘,经久念起。
舞蹈是小时候的梦想之一。那时候,家里有一台三阳,我经常把房门反锁,披上妈妈的裙子,穿上不合脚的高跟鞋,跟随音乐恰恰。
尤克里里是五年前买的,当时还买了口琴、竖笛,因为跟着视频也学不会,后者都送人了。跟着b站的up主【优客李李】学了几期尤克里里的弹唱,可以弹奏小星星。这一脚,算是入门吧,希望某天可以合上我的音乐。
在2023年剩下三个月的时候,一个月学一个技能。如果试验顺利,未来会把【一个月一门技术】列入常规规划。
九月在听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课】,进度28/32,还需要两天时间;看完了【文学的故乡】,好喜欢迟子建老师,她身上灵动的气息如春风扑面而来,过目不忘,之后会将她的著作列入书单。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接受自己的浅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