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评价的重视,于我而言,也是最近几年才有的行为。但是评价是宗旨应该是“为你评价”,而不是“给你评价”。因为“为你评价”是奔着生长性去的,奔着未来而去的。而“给你评价”是奔着贴标签而去的,奔着过去而去的。
当下学校的评价,的确如书上所言:“从后现代的角度考察评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学校评价几乎总是与等级相联系,以现代主义盛行的观念为基础,离开这一思想评价就失去了意义——至少是失去了现代主义的意义。”评价=等级,这是我们大多数学校的做法。
“存在两个假设,一个是我们教学的框架以封闭性系统为基础,我们作为教师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以特定的方式获得特定的知识体系。另一个假设是等级性评价,是对学生获得多少准则和方法的评估。换言之,等级是测量传递的准则与获得的准则之间的“欠缺”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等级是用于测量欠缺的,相应地,课程要阶段性地进行修改以增加或减少欠缺的“差距”,这依赖于理想标准与它实现的程度或接受的程度之间所应达到的关系。”回想我们现在做的评价,其实也就是等级评价,这个评价一学期一次,然后附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册里。学生要想改变的话,其实很难,因为等到下学期时,已经忘记了上学期自己的改进之处了。也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
“精确性和稳定性却是等级测量所假定的两个品质。”等级测量时,我们还是会追求精确性,用赋予分数的方式。因为“在现代主义框架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这就是等级以及州、全国和专业考试所做的——它们旨在区分。”分数评价是被现在诟病的方式,在双减的今天,我们的评价上只有等级,没有具体的分数。原来是“考试后不愿意交出试卷,只是公布分数。”现在是“考试后不愿意交出试卷,只是公布等级”。但这有什么分别呢?在我看来,差别不大。
评价的最大作用,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区分胜利者和失败者,我想应该用书上的话来说吧。书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评价应是共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应将其作为一种反馈,作为做——批评——做——批评这一循环过程的组成部分。这种个人做,公众批评的回归过程——是杜威批判性反思或科学方法的核心——是经验转变的关键。”我们的评价是用于指导人的发展,给人调整的方向,那就正如我在开篇所说的“为你评价”。
时下,有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这都是基于结果性评价而言的。对学生而言,需要做的是增值性评价,每一次都是和自己相比,看见进步,看见每一次努力,过程性评价,关注态度,关注投入,更能够促进学生好好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