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文化巡旅 精选全世界特色小城,通过视频或者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当地特色人文,历史,习俗或者当地著名景点,特色商品。在历史的沉淀下,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光芒,希望让更多人去了解它们。
小城文化巡旅——萨尔扎纳陶瓷修复师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文物修复师”这个冷门的职业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走入了老百姓的视野。纪录片中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可谓是大国工匠的代名词。
中国陶瓷的诞生源于这个民族对于土地的依恋和深情,正是黄土地让我们的祖先用熊熊的炉火烧制出了陶瓷,同时也让中国的画家能在颜料里寻觅色彩,把色彩和玻璃化的呈透明色的硅酸盐融为一体,在画面上用细如蛛丝的线条或阔如花瓣的粗笔勾勒出充满生气的花园和湖塘、山泉和瀑布、亭台和桥梁、蝴蝶和蜻蜓。同时基于对时间和空间玄学的沉思,中国陶瓷的绘画、造型和釉彩都充满了出世的空灵感,尽管那些画面的内容描绘的是尘世的生活。
中国的窑工们总是力求能创造出超越历代王朝兴衰的永恒艺术品,所谓“百代消亡,一瓷永寿”。
历史或人为造成的残缺不是一种美,而是令人扼腕叹息的缺憾。于是那些身怀修复绝技的大师们肩负起了挽救破损艺术品的特殊使命。借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掀起的热潮,外界世人又重新看到了这个有着特殊生命体验的职业——文物修复师。
历史总是相似的,与中国一样,意大利人修复陶瓷一开始也是出于能够被使用的目的,毕竟烧陶在那个时期并不像现在可以批量生产。一旦一件陶瓷器由于意外的原因被损坏,特别是日用类的陶瓷器皿,人们往往尝试着将它修理好,以便能够再次使用。
现如今,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及修复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经济学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都灵建立,旨在推广意大利的文保经验。
2016年2月,为保护文化遗产安全和打击非法贩运活动,又建立了快速反应部队“文化蓝盔”。
意大利文物修护的经验与态度,值得借鉴与学习。
这次小城文化巡旅,我们来到了意大利的一个古朴小镇萨尔扎纳,在这里遇见了一家世代做陶瓷修复的小店。
一进店铺,店主十分热情,她向我们介绍了店里放置的一些陶瓷,这些文物来自世界各地,中国,荷兰,美国法国等。文化修复大家咋一听会觉得是一份无聊的工作但是当你全身心投入进去你会发现其实修复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无聊。甚至她十分热爱这份工作从未考虑过换一份职业。
店主还向我们大略的说了修复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上胶。一般采用的是无色透明选择用502胶或双份组环氧树脂将古瓷残片粘接复原,残缺处用瓷粉加合成材料(聚酯)制成瓷器腻子将底做平,进行补缺。
第二步是待古瓷拼装完整后,再做底色化妆及画青花等彩色。
第三步就是上釉。
意大利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对文化与历史的理解与尊重上,同时也体现在对文物修复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