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卷Ⅰ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聊过中国历史和文化之后,我还想跟你聊聊美食。
民以食为天
和你们西方比起来,中国人更看重“食”。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吃饱什么都不算。回顾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闹饥荒,而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老百姓要吃饭,只有找皇帝老爷讨。
直到后来,玉米、土豆、高粱传入中国,才慢慢不缺食物了。所以清朝很少有农民因为饥荒而起义。
直到现在,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总是习惯地问对方:“吃了吗?”

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的菜系,根据地域、食材搭配、烹饪方式等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八大菜系,其中最好吃的是川菜——我觉得吧。
因为对我来说,要去外地生活,如果不解决“吃”的问题,那就很难生存。

当然,就算是同一种食物,放什么调料、做成什么味道,也有各自的“规矩”。
比如端午节的粽子,到底应该是咸的、还是甜的?网友们分成了“咸党”和“甜党”,在社交媒体上不嫌事儿大的争论了很久,据说还有人因此离婚了……
而且,对于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地方的做法和名称,也略有不同。
比如一种用薄面皮包馅儿的食物,在北京叫“馄饨”(wonton),在川渝地区叫“抄手”,在福建叫“扁食”,在广州叫“云吞”……而在重庆的某个区县,那里的人管它叫“包面”。



重庆美食:无辣不欢
因为气候的原因,重庆比较潮湿,所以我们更喜欢吃麻辣味很重的东西。
但并不是有了辣椒,就什么都不顾了;相反,我们对“味道”的追求也是非常有层次感的,麻辣鲜香,缺一不可。


同样是吃鸡,我们可以做成烤鸡、炸鸡,也能煲汤(桂圆鸡)、红烧(芋儿鸡)、蘑菇炖鸡,也可以用十几种佐料煨出一锅“泉水鸡”;
还能用满盘的红辣椒、炒一盘火爆的辣子鸡;
或者用青椒配花椒,做成麻辣味十足的“尖椒鸡”;
甚至可以煮熟后什么都不做、简单粗暴地淋上热腾腾的辣椒油,那就是著名的“口水鸡”……

要当一个合格的吃货,就需要承担“长胖”的风险。
网友说得好:不长胖,就对不起重庆的青椒肉丝、辣子鸡、泡椒猪蹄、烧白、鱼香肉丝、毛血旺、水煮鱼、太安鱼、芋儿鸡、泉水鸡、火锅、小面、酸辣粉......


食品安全:餐桌上的阴影-
上次朋友来重庆,我们一起吃着热辣辣的火锅。
我告诉他们:最近这几年,重庆火锅开始向顾客额外收取“底料费”,因为他们用的是一次性的火锅油;但很多餐馆并没有真正做到。
因为,“老火锅”的精髓,在于“老油”:熬过很多火锅、将油捞上来,底料扔掉。辣味却早已熬进去了。
但这就暴露了另一个问题:食品安全。
你怎么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地沟油”、“毒奶粉”、“转基因”?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全国各地的美食,让大家都津津乐道;但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至于我对食品安全的看法?
我觉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