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值得我们用一辈子时间去品味”。
这个星期二对于我来说算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对父母来讲意义更深:为儿子在城里买的房子交房了。
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亲为儿子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房价不算低,花去了父母大半辈子的心血,还欠了一大笔外债。
拿房子那天,我和父亲面对面的谈论小区的地理位置如何优越,平常很少和父亲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话,这次看着父亲奚落的头发,两颊的皱纹也出来了,父亲,是真的开始老了。
小时候,和父亲聚少离多,可能是这个原因,和父亲的交流一直很少,直到现在也是。
心里一直明白父亲用他的方式爱着我们。记得,有一次和父亲出去玩,晚上开了一间宾馆,那几晚也许是我和父亲这辈子以来最近的一次。晚上父亲抱着我(虽然有点别扭),谈论着我的近况,我的梦想,我的人生目标,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自己走,父母能做的有限,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学着自己有本事。
这是第一次和父亲展开男人间的对话,也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最怕的人要数父亲了,一个眼神就能震慑住我。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这一点也让父亲很自豪,总是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家的孩子多么好。
那时候,最不理解的地方当属父亲对待我学习的态度,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家里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从来不会让我请假。包括爷爷去世、姐姐结婚以及亲戚朋友家的喜事儿统统不能参加。小时候也经常因为这事父亲怄气,抱怨父亲不通人情,一直到现在也没有问过父亲为什么,我想我应该能够猜到原因。
在父亲那个年代,上学这事对于他们那一代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而我的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初中生,这在以前也相当于半个大学生了。也许知道学习的机会不易,不想让我们这一代人错过任何一次上学的机会,哪怕是一堂课,所以才会那么严格要求。
现在大了,工作了更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和良苦用心。
就像龙应台说的一样,要求孩子好好读书是希望有选择工作和生活的权利和机会,虽然父亲说不出来这么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但我相信天下的父母,内心都是相通的,都是希望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遭遇和困境不要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父亲才会拼了命的挣钱养家,攒钱为儿子在城里买一套房。
即使改变不了自己这一代人的出身,也要尽力改变下一代的起点。
在中国的社会中,阶层一直都是隐形存在的,富人有富人的圈子,穷人有穷人的局限,富人嫌弃穷人,穷人羡慕富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样怪圈中。对于生活在圈层下面的群众来说,他们体会过太多的穷困潦倒,遭遇了太多的社会压力和歧视,回过头来还要面临家庭生计问题,唯一能改变现状的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出卖廉价的劳动力,透支身体去支撑整个家庭的希望,去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奉献一份力。
然而,城外的人拼了命也挤不进,城里的人压根也没想过带城外的人玩。这听起来,竟然有点凄凉和讽刺。
后来的几晚和父亲谈开了,第一次从他口中得知,因为长时间的工作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但还要忍着疼痛工作,在我们面前重来不提累和辛苦,怕我们担心。
可以想象到长时间在异乡的父亲,独自一个支撑起整个家庭的不易和辛酸。一个男人、丈夫、父亲,不同的角色转换之间,用半辈子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深情厚意,诠释着属于丈夫、父亲的责任。
这一次拿房,看着父亲准备的几张银行卡和一沓厚厚的百元大钞。这次父亲是真的把最后的血汗钱也拿出来了,几万块钱并不多却分了好几个卡付清。
收账的大姐有点不耐烦,抱怨说分几次刷卡扣的都是他们公司的手续费,父亲看上去显得有些尴尬,在一旁的我听到心里一阵刺痛,静静的望着门外发呆,一言不发。
钥匙拿到手后,我领着父亲和母亲进了小区,父亲和母亲边走边打量着小区周围的环境。进入新房后,又开始想象房子该怎么装修,哪个房间是他们未来孙子的房间.....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我一直跟在后面,还时不时的参与其中的讨论。
那一刻是幸福的,因为对于父亲母亲来说,能在城里帮儿子买一套房子是他们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可是对于儿子来说,父亲母亲的礼物太过于厚重,以致于每每想到父亲这么大年纪还在外挣钱养家而深感愧疚。
从新房出来后,父亲说想要回家,我说在这呆一晚上明天再回吧,父亲坚决说不用了,时间还早,回家还来得及。
其实,内心深处明白父亲母亲,他们害怕城里的消费不比乡下,在这多呆一晚上就多花几百块钱,一辈子勤勤俭俭惯了。
没办法,我知道我拗不过他们,就把他们送到回家的车站。
我一个人上了去往市中心的公交车,在窗的位子坐下,看着窗外的风景,想着这二十多年来自己和父母的点点滴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想到的有这么多,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