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私家车旁。
孩子哀求的说:妈妈,你可不可以不上班,陪我玩好不好?
妈妈一脸的不耐烦:我如果不上班,你吃什么、喝什么?你读的书、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玩的玩具全都是花钱买的,说好了不闹才带你去上班的,我要是没有了工作,看你还怎么嘚瑟?
妈妈一边吼,一边把孩子塞进了车里。

乍一看这个场景,有点爱心的父母很可能已经不悦了:作为一个妈妈怎么能这样对待孩子呢?
是的,无论我们自己能否做到,我们耳濡目染的教育理念都是在说要母慈子孝,母亲要有爱心,情绪要平稳,要接纳孩子的一切。但问题是,这些听起来、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的教育理念对吗?
即使对,我们还要问:对的界线在哪里?适用边界是无限的吗?
100个母亲100个样,不是说模样丑俊、体格胖瘦,而是说每个人的出身、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物质生活水平、夫妻关系和所处生活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同一套教育理念用在这不同的母亲身上,真的就那么的理所当然,那么的正确无误吗?
即使这些理念都是正确无误的,那我们是把这些理念当做父母毕生的追求还是当做评判其他父母行为对错的的标准呢?
这个妈妈不见得就不知道这些理念,就像那句流传甚广的话说的一样,如果她“道理都懂可就是过不好一生”又怎么办呢?
大部分父母都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对孩子充满耐心与爱心的父母是我们的榜样,可他们身上具备的这些优良品质不是我们想想就能获得的。
我这不是给这个妈妈开脱,只是想站在一个稍微高一点的角度去理解她,去理解这个大千世界。
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如果某一天,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具备了理想中的这些优良品质,对孩子的成长、对我们这个生态社会,就真的是件好事吗?
孩子教育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理论上说,我们根本不知道哪种理念、哪种行为对孩子才是真正的“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自古纨绔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父母的焦虑,有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这种高标准——别人都认可都在做,自己做不到能不焦虑吗?自己做不到能不逼着孩子去做到吗?就像那个笑话说的:自己飞不起来,就只能逼着蛋去飞了。
这个妈妈也许是工作压力大,也许是夫妻刚刚吵完架,也许本来就是一个急脾气,但从她努力工作的态度来看,还是有起码的理智的,这就有了持续变好的可能。
我们每个普通人也许都是这样,能认识、接纳自己的局限与不足,然后努力去向高标准靠拢,就已经对得起孩子了。别定太高目标,能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目标定的太高了,离“伪君子”就不远了,我们周围这种人还少吗?
让那些听起来无比正确的教育理念去见鬼吧。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