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这位左手拿着不锈钢盆、右手杵着竹竿的阿婆时,我暗暗佩服她的精明。我想,她一定深谙人性,才会独辟蹊径把工作地点选在寺庙的门前。在殿堂里菩萨的俯视中,在悠扬的佛钟加持下,朝拜者或游人的同情心,肯定会如洪水一般泛滥,纷纷慷慨解囊,用不了多久,她就会盆满钵满吧。只是,倘若庙里的住持或方丈看到这一幕,不知会作何感想,是欣赏她来对了地方,还是埋怨她与佛争食呢。
让我意外的是,阿婆的“精明”,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打了脸。在旁边的大树下,我暗中观察了十来分钟,大约有三十个信男善女,主动或被动地从她身边经过,然而施舍的不到五分之一。在这些施舍的人中,还包括两个带着孩子的母亲,掏出钱递给孩子,再让孩子转给阿婆,估计主要是为了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展现同情心,以及培养孩子的爱心才这么做的吧。又过了一会,阿婆拿着装有零星纸币和硬币的盆,颤颤悠悠地杵着竹竿,悻悻而去。

看到这一幕,我发觉自己原先想得过于简单了,不过细思片刻后,似乎也理解了。据说,佛教是讲究善恶因果和生死轮回的,前世做了善事,积了功德,后世就可以转化为佛。不过,绝大多数从那个阿婆面前经过的人,他们在殿外烧香、殿内拜佛,可不是为了祈求来世成佛,而是希望在现世或官运亨通,或平安富贵,或寿比南山,或早生贵子……他们的祈求,也就是物质和精神上的舍,是为了求得佛的施,相信会得到佛的保佑,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所以,来往寺庙的朝拜者和游人,大多数并不真正遵从佛教教义而修行向善的。

那个乞求的阿婆,舍去自己的尊严,是为了博得路人的同情,相信在慈悲为怀的佛祖面前人们善心大发,从而求得实际的好处。然而,在那些朝拜者看来,对乞讨者的施舍,丝毫不会增加佛祖施与自己的机会和程度。哪怕阿婆口里念念有词“祝您发财”、“祝您好运”、“祝您长寿”之类美好的语言,近在咫尺的佛祖也无能为力,路人不会为之所动。因为,在他们心里,乞讨的阿婆不是佛的化身或代表,她对他们的乞求,和他们对佛的祈求不一样,也就不希望获得同样的回报。
其实,阿婆的乞求和大家的祈求,看似不一样,其实是一样。而且,我和那个阿婆一样,并不懂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