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后记(一)(共三篇)
文/林海
自然规律大堂登,智慧玄门智慧升。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驾云腾。
道,是自然规律。德,是先天的资质,它如同天平的支点,起着协调作用。
德与智慧不同之处就在于,智慧是运用的过程反映,而德是先天的反映,德,就是天德,是神化的德,属于天地的理性。
老子认为,人的智慧只有同神化的德相呼应,才体现出智慧来。道德的意思是规律与调节的结合,德是本质,智是表象。其实,天不存在理性问题,因为天地的运动是恒定不变的,不具备调节功能。它的所谓调节,均在运动中体现出来,如四季的变化,日夜的更替……
用哲学来讲解道德经,哲学是一门介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学问。老子的道德经太伟大,太高深,有些理论用哲学无法讲解,加上本人天心愚钝,不懂神学。所以,有些问题只能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来解答。
【七绝】后记(一)
文/林海
自然规律大堂登,
智慧玄门智慧升。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驾云腾。
平水韵十青

后记(二)
道的显现
文/林海
保持心静自悠悠,智慧玄门智慧酬。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共风流。
得道之人,沉默寡言。因为,道性静,必然喜静,静必然话少。
得道之人的举止风貌,一,是稳重。二,是谨慎。三,是庄严。四,是随和。五,是纯朴。六,是谦虚。
得道之人性格如水。居处近水,水往低处流是顺乎自然的选择。深沉虚静,水静默深远,心如深渊,虚静不争。效法上天,水滋润万物无所求,无私济世作奉献。遵守信用,水堵止开流皆有度,说话算数,遵守信用。发挥才能,水随物成形无所不至,旷达悠远无微不至。随顺天时,水涸溢随时,顺应自然。
超常本事,知道别人想什么,因此会正确地认知自己,数学算术是通的,就用不着使用常人的计算方法,而是一下子就知道了结果,也就是一通百通。
心静,把外界干扰全部封闭在外,使自己始终处于清静的状态,不用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窥望窗外,就可以知道自然规律。所谓足不出户,知天下。
【七绝】后记(二)
文/林海
保持心静自悠悠,
智慧玄门智慧酬。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共风流。
平水韵十一尤

后记(三)
神学哲学科学
文/林海
功能无尽自相临,智慧玄门智慧沉。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共浮沉。
老子,是第一位向世人昭示道的圣人。他以大无畏的气魄,昭示了道的玄机,在隐居前,毫无保留地把道昭示于天下,给世人开启了认识道的大门。
老子是唯物主义者,以其智慧告诉世人,道,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从而打破了神的主宰地位,还“道”以至高无上的本来面目。
德,是道化于物的功能。道生万物,而万物靠自己的德来蓄养,有德则道居,无德则道离。人,悟道的关键在于德,德是悟道的基础。有德方能得道,无德就不会得道。因此,德是修道的出发点与切入点,是悟道的唯一诀窍。
得道之人,是与道相合之人,是道通过人,显现于世的途径。得道之人的所作所为,给世人以启迪。源于此,老子的道德经对悟道进行全方位的详尽描述,从心到行,从性格到举止,从说到做,从形态到风貌,描述得细致入微。
老子无论是论道还是论德,说事论理,从悟道的角度来看,都是悟道方面的理论,既论述了悟道理论,也阐述了悟道方法。【道德经】一书,是老子修炼达到了与道相合的境界之后写出来的,主要是论述了道,和人如何悟道。道德经,是老子修炼实践的结果。悟道的过程,就是按照道的规律,从人返回到道。因此,道德经囊括了天地宇宙至理。
道德经无所不包。道德经论述了宇宙的根源:道。道德经是科学。从现代科学发展的现状看,还不足以完全证实老子所言。但是,从老子所言不断被科学证明的趋势看,有理由相信老子所言是科学的。
神学?哲学?科学?
【七绝】后记(三)
文/林海
功能无尽自相临,
智慧玄门智慧沉。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共浮沉。
平水韵十一尤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