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小史记之十九)

作者: 海天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18-01-20 09:20 被阅读14次
秋天(小史记之十九)

到了秋天,河边开始有了蛐蛐儿的叫声。河边的蛐蛐儿叫的早,但我们不喜欢这的蛐蛐儿,因为它们个头小,也不善战。为了捉个头大,善于战斗的蛐蛐儿,我们经常三五成群,到市郊的莊稼地里或野外的坟头上捉蛐蛐儿。

那次,我们在一块玉米地里听到前面不远处有清脆而嘹亮的蛐蛐儿叫声,凭经验,感到这是一只个大而且善战的好虫子。我们加快脚步赶过去,刚钻出玉米地,就看到一座老坟头上在冒鬼火,那蓝色的火苗忽悠忽悠地飘,真吓人。而那叫声就是从那个坟头上传来的。为了能捉到好蛐蛐儿 ,我们什么也不顾了,拿着手电,蜡烛等照明工具冲了上去。说来也怪,等我们去了,那鬼火也没了。当我们用手电照到那只蛐蛐儿时,它正在自己的洞口振翅高歌,似乎一点也不怕我们。我们用铁丝编的蛐蛐儿罩先把它罩住,再用细棍从罩底下伸进去,小心翼翼地把蛐蛐儿赶到蛐蛐儿罩的上面,等它进了罩顶的细筒,再把装蛐蛐儿的纸筒对那个细筒,让蛐蛐儿进到纸筒里就万事大吉了。

当天晚上捉的蛐蛐儿,回家后我们是抓阄分配,抓到哪个是哪个。那天晚上我没有抓到那只大蛐蛐儿,让爱国抓到了。我怀疑那小子偷偷在几个装蛐蛐儿的纸筒上做了记号。爱国心眼多,就是经常不往正地方使。那个大家伙果然厉害,打败了院里的所有对手。我的五虎上将也一个个让它打败了,特别是我的老将黄忠,让那家伙追着不放,直到咬断了一只大腿。我发誓,此仇一定要报!但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捉到过比那只蛐蛐儿更厉害的;再后来,我们都长大了,各自奔了自己的前程,这个"仇"也就成了有趣的往事。看来,世界上的许多事,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顺其自然。

蛐蛐儿最爱吃的是毛豆,我们在野外捉蛐蛐儿的同时,也要在莊稼地里偷摘毛豆。那会,市面上也没有卖毛豆的, 你不偷摘也没别的办法。蛐蛐儿是过不了冬的,无论多么健壮的蛐蛐儿,一到了冬天就会慢慢死去。

秋天里还有一件好玩的事,就是拉叶梗。进入秋天,树上的叶子就要落了,特别是杨树叶,落的早。杨树的叶子梗又粗又壮,我们用它的叶子梗进行拉拽,谁把对方的拉断了就是赢了。为此,我们经常低着头在地上寻找杨树叶,能找到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杨树梗也很不容易。那天晚上刮大风,我知道院里肯定会有很多落叶。第二天一早我就起床去捡落叶,没想到不少小伙伴都赶在了我前面,那些好的叶子早让人家捡完啦。这件事让我感到,要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就要比别人起的早!

关于冬天的故事,请看下篇

秋天(小史记之十九)

相关文章

  • 秋天(小史记之十九)

    到了秋天,河边开始有了蛐蛐儿的叫声。河边的蛐蛐儿叫的早,但我们不喜欢这的蛐蛐儿,因为它们个头小,也不善战。为了捉个...

  • 嵩山 |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

    未来峻极游,何以小天下 ——范仲淹 《史记·封禅书》载曰:"昔日代之...

  • 不为人知的历史(十二):苏秦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

  • 大水(小史记之十)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水患大于旱灾的国家,早在三皇五帝时就有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华北地区本来是干旱缺水的,但它的雨季又相...

  • 住校(小史记之十一)

    1964年的上半年,父母从广西南宁的邕宁县调到河北省交通厅工作后,我们搬家了。新家在保定西关的花椒园省交通厅宿舍。...

  • 游行(小史记之十五)

    文革初期,保定的大街上经常有群众组织上街游行。游行时,不光是打着红旗,还敲锣打鼓放鞭炮。每当听到锣鼓声和鞭炮声,我...

  • 批斗(小史记之十四)

    文革初期,红卫兵和造反派对那些所谓的“黑五类”,除了抄家还有批斗。批斗主要是把那些人押上主席台,胸前挂着大牌子,上...

  • 打仗(小史记之八)

    记得,我小时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四周几乎被农村包围着。在院子的北边,有一块开阔地,不知啥时让驻军挖了不少战壕,估计是...

  • 课外(小史记之六)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虽然没有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和复习班,也没有各种各样的考级和考证,但回想起来,当时的课外活动还是非常...

  • 作业(小史记之四)

    如今的小学生,老师每天都要留许多作业,而且,有些作业明显是给家长留的,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功课。这样,即累了孩子,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天(小史记之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iz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