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坚持分享第1399天 20210106
有时我们看到问题,可能会生气。比如下列几个场景。
场景一:
今天早晨走进教室发现男孩靖启,左手拿着我昨天送给他的礼物,右手拿一个吸管。玩的不亦乐乎。
昨天我还在表扬他——这段时间能够控制双手,上课不再拿捏把玩小纸条。而且作为对他的奖励,我送给他古诗目录。说话打脸,今天他又这样。唉!
场景二:
上语文课,孩子们都在大声朗诵古诗,但小园却津津有味的吸着什么。我走过去一看,原来管内有糖,他在拼命的汲取甜蜜呢。唉!这孩子昨天随便吃零食,我才批评过。
场景三:
这段时间,我们班用不同的方式背诵57首古诗——同桌背,前后桌背,竖列交换背,横排穿插背,按照背诵速度匹配背……据个别学生说,他们背的想吐了。
今天我再次换一个方式背时,依然有十几个孩子不能全背。
想想从暑假就开始要求孩子背诗打卡,再想想这段时间我们的每日检测督促,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孩子不会背呢?我也是晕了。
如果老师晕了,那晕倒的不止是一个人吧,可能出现的场景是一个班的学生都晕吧!
对于场景一中的孩子,我看到的是,这段时间他手的多余动作明显减少,,他的彻底改变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对于场景二中的孩子,今天虽然他还在吃零食,但相对昨天的接受批评的态度,已经缓和很多。
对场景三中的孩子,和前两个星期相比,他们会背的古诗越来越多,现在剩余的都是个位数了。
就如下面这幅图,每个人都在做广播操,每个人的动作都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