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王金庄》读后09
原创/似此星辰同昨日
社会环境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种地的出路在哪里呢?年轻人真的看不到。说是不靠天,可是灾害天气却很多,对庄稼的影响非常大。
可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穷则思变。不是吃不了种地的苦,而是,对付出却没有回报的无奈。快要收获的西瓜遇到雹灾,一场狂风暴雨,吹倒了片片麦田。甚至,成片的菜地里,那些无人问津的蔬菜。
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农民能有什么办法?这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村里走出去的原因。
农村出来的孩子不怕吃苦,而是,不想这样过一辈子。或许在交通资讯不发达的时候,还能够踏实下来去种地。时代发展了,自然心也就大了、野了。
只不过外面的世界,对于农村来说,更精彩一些。留在家里的人,基本上老的老小的小。
为什么现在种地,都选择省事的庄稼。就是因为,一茬玉米恰好在五月到十月,恰好可以利用假期把这件事做完。
老人不同意,可是,再能干还能干几年。尤其是见过了外面的世界,没有人愿意回来蜗居在农村里。或许都想等老了的时候,再回来。
好地肯定不会荒着,只不过冬小麦是越种越少,更多的人选择中玉米。省时省力省事,还不耽误外出打工、做买卖。
之所以不算经济帐,不就是因为挣不了多少钱吗?种子、农药、化肥、水电、机器,以及车辆,那样不需要钱呢?
相反粮食的价格呢?多少年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变化。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走出去就成了一种必然。
还知道自己是农民,还记得不让自己家的土地荒着。即使只是种玉米、花生,就已经很不错了。
有地不种,让土地荒着的人家也有。这些人家,不是老人不在了,就是家里都出去打工或者是在外面经商,回不来或者是不想回来。
山里的条件更艰苦,年轻人出去打工的更多。我们这里交通便利,情况还好一点。周末或者节假日,年轻人都会回来。山里呢?恐怕也就是逢年过节才有人回去吧!
不是自己的想法消极,事实就是如此。我们村里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在种地了,每次回去,老人见到了,都要看半天脸,才大概看出是谁家的孩子。
答李彦国老师:
种地,需要劳力,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社会发展了,没有谁还死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继续贫苦下去。
老人想种地,可是干不了了。要不是机械化省了很多的时间,恐怕村里真的没有人种地的。
地荒不荒全在年轻人的身上,不可能放弃工作回去种地的。只能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回来去干。
一份工作,就意味着稳定。地里收成好当然高兴,收成不好也没办法。哪怕赶上灾害天气,地里绝收,有了工作,日子还能过下去。
现在种地的成本,可比以前大多了。况且,咱们农村很少计算自己的劳动付出。尽管是一家人,这个成本,能忽略不计吗?
有这个条件,不让地荒着,就尽到农民的本分了。
2024年03月
——星辰相伴,自由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