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
《万物有趣》文章中提到“擂茶”,不禁想起广西的“打油茶”。
擂茶,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擂茶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分布。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湖南的桃源、临澧、安化、桃江、益阳、凤凰、常德等地,广东省的海陆丰、英德、陆河、揭西、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
它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将茶叶放进牙钵(一种特制的内壁有锯齿纹的陶器),湿润后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做成约3尺长的擂槌 (木杵)来回搅拌捣碎,接着将熟花生米、芝麻、九层塔(也叫金不换)等陆续投入牙钵擂成浆糊状,放进适量的食盐,将煮沸的开水冲入即成, 故又谓之擂茶。然后主人将炒米等大把大把地放入盛着咸茶的碗里,热气腾腾地端到客人面前。大家团团围坐在客厅中,边饮边嚼, 边扯家常,或谈见闻时事,主人则不时添上咸茶、炒米等进行劝饮,众乐陶陶,别有一番情趣。
打油茶
第一次知道“打油茶”是第一次到广西婶子家做客,听说是重要客人来才会特别准备的,平时也很少有喝。“打油茶”的做法颠覆了我的认知。本是倒上一杯递了过来,看到杯子上浮着一层油脂,果断拒绝了。
打油茶亦称"吃豆茶"。瑶族、侗族传统待客食品。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黄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制成。有的还加葱花、菠菜、猎肝、粉肠。侗族在不同的场合吃不同的豆茶。
汉、壮、瑶、侗等族饮食习俗。传说起源于唐代。把糯米蒸熟晾干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备好其他副食。茶叶用油炒后,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时,围坐火塘,主妇把碗摆在桌子上,碗里放上葱花、菠菜等,用热油茶稍烫,再加米花和花生、黄豆等副食品,即可食用。日常食用,也有只喝油茶水或用油茶水泡冷饭的,副食品多少不一;待客时,往往举行油茶会,副食品较为丰富。
广东人还是比较喜欢清淡的饮食方式,清汤、白灼、清蒸、青菜、淡水清茶这类的食物较为多见。不像少数民族多的地区,很多地方特色的东西很难被外界包容,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特别好吃的小吃,各有各的爱好吧,也未必需要被外来人理解。
再说说《万物有趣》这本书吧。
外观:封面结实耐用,纸张有质感,题目吸引人,图文一般,缺乏设计感。
内容:故事年代久远,不太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用词深奥,九年义务教育的人看了不一定懂,尤其是一些字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
感受:细看有些吃力,配上百度才能理解透;略看没意义,看别人的经历,不理解透是不能身临其境的。
和现在对比:以前文字时代,要细细描述每一件事物的神态,现在不需要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看视频更加直观。
还有三分之一就看完了,也不算特无聊,可能上班更无聊。
晚安!!!做个有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