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举的心理学实验的例子来看,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可以影响身体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反应。人们对压力的看法同样可以影响到身体对压力产生的反应。从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切入,作者引入了思维模式这一概念。
关于思维模式,作者是这样说的。
思维模式是左右你思考、感受和行动的信念如同滤镜一样,你透过它过他看待所有一切。不是每一个信念都能成为思维模式。能成为思维模式的信念超越了倾向、既成事实,或者智力观点。他们是反映你人生哲学的信条,通常建立在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论之上。举例来说,世界越来越不安全,钱会使你幸福,凡事皆有因,或者人不会改变。所有这些信念有可能影响你如何看待过往,经历以及做决定。当某个思维模式启动——被记忆、所在情景和别人的话激发——它会带来一系列想法、情绪和目标。这些会决定后续反应。接下来,这将影响长期产出,包括健康、幸福,甚至寿命。
拿你怎么看待变老这件事举例。研究表明,那些对变老持积极观点的人平均会增寿差不多八年。面对压力,认为压力有害的思维模式和认为压力有促进作用的思维模式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很可能是因为压力模式很强大,它不仅影响你怎么想,并且影响你怎么行动。视压力为害,它就是需要规避的东西,感受到压力就变成了企图逃避和减压的信号。恰恰相反,认为压力有益的人更能主动积极的应对压力。他们更愿意:接受压力事件和发生的事实;谋划策略处理压力源;收集信息,寻求帮助和建议;采取步骤,增幅消除和改变压力源;以更积极的方式看待压力,更好地利用情景,把它当做成长的机会。对压力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了非常不同的结果。这样,如同其他思维模式一样,压力有益的信念成了自我实现预言。
谈了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之后,作者提出了思维模式初干预,以此改变对压力的想法。
思维模式干预是作者提出的又一个重要概念。我的理解是,思维模式干预就是向人们灌输积极向上的信念。干预的方式是值得探讨的技术问题。作者举了两个例子。
归属感干预:忘掉它,内化信息。干预的方式很简单,让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调查里谈论他们在学校的感受。挑选那些可以鼓励新生们融入新环境的摘要,录成视频给新生们看,以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新的学校环境。研究者发现,干预措施改变了两件事情。第一,它影响了学生面对学业和社交问题时的反应方式,他们更倾向视问题为短期的,而且是大学经历的一部分。第二,干预影响了学生的社交圈。接受思维干预的学生更愿意寻找导师,更容易建立亲近的友谊。关于这类思维干预最令人称奇的大概就是,人们会忘掉思维干预的措施,而把思维干预传导的信念内化了。
成长型思维:人在诸多方面都可以改变。干预方式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学生们读一篇短文,文章介绍了几个主要观点:你现在是谁不代表以后就永远这样;人们如何对待你、看待你不代表你就是那样,也绝不能决定你未来的样子;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性格会发生有意义的改变。学生们同样读了高年级学生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描述自己改变的体验。最后,学生写一个故事,关于人们——包括他们自己是如何随时间改变的。尽管有人怀疑这项措施,却产生了深入而持久的影响,学年结束接触过干预的学生更加乐观,更不容易被生活中的难题打垮。他们更少有健康问题,减随机被编入控制组的孩子更不容易沮丧抑郁。
思维干预和使用安慰剂有一点类似。有意思的是,关于安慰剂,即使患者知道这仅仅是安慰剂,它仍然有效。思维干预也是这样。即使告知人们思维干预是如何进行的,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记住新思维,这并不会降低它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自行改变压力思维模式。
最有效的思维干预有三步:
学习新观点。
练习、鼓励自己采纳和应用新思维。
提供机会和别人分享该观点。
改变压力思维的第一步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关注你现在的思维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通常看不到思维的影响,是因为我们太认同思维背后的信念了。思维不像我们做的一个选择,即使你完全知道自己是如何看待压力的,可能还意识不到信念是怎样影响思想,情感和行动的。作者把这叫做思维盲区。解决办法是练习思维觉察——注意你现在的压力思维是如何在生活中运行的。压力思维还会影响你如何回应别人的压力。注意周边的人承受压力时,你的感觉及你说的和做的。
接着看看周围世界的压力思维模式,每天你都会接收到什么信息,一旦你开始寻找你会发现压力模式到处都是。
练习思维觉察不需要任何东西,只是好奇心。
思维觉察也是一个重要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