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手机的过度使用也对原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挑战,可能带来头晕眼花、颈椎病、肩周炎、肥胖症、消化不良、心脏病,睡眠不良以及不务正业、专注力下降、焦虑症、社交疏离等一系列的健康和心理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出问题,心灵上的痛苦自然少不了。
出门在路上,工作时离不开手机;回到宿舍,每晚入睡前,捧着手机看到很晚,里面有那么多的平台网站、媒体APP,那么多的心灵感悟,那么多新鲜事,那么多低廉搞笑,速成宝典,成功学,PUA术,似乎学到了很多。第二天醒来,发现昨晚看的一切云消雾散,什么也没改变。我们仅有的那点宝贵资源,时间却打了水漂,身体损耗,价值为零为负。手机淡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面前,而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北京开出租车的小哥,你跟他一提手机里的新闻,他全知道,他还能给你讲点你没看到的宫廷秘闻,工地开施工电梯的阿姨,常给搬砖乘客讲授人生感悟,和手机里的鸡汤一模一样。以前讲鸡汤的都喝星巴克,看着的人喝可乐,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人都是心灵鸡汤供给侧。
手机是提供碎片化阅读的主要载体,也是占用你碎片时间甚至把完整时间切割成碎片的最大元凶。手机是辅助我们更方便生活的工具,彻底的“放下”手机是不可能,但不应过分的依赖手机。也许减少了在无聊APP上耗费的时间,我的生活并不会马上有太大的变化。但你在生活中做每件事开始变得更专注,多了自主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远离那些可能过于简单、肤浅、流于表面,缺乏实际意义和价值的东西是迈向高质量生活的良好开端。
林语堂先生告诫我们: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我们成人的生活无疑地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所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爱国的胡说,政治的胡说,宗教的胡说,以及骗人的诗人,骗人的艺术家,骗人的独裁者,和骗人的心理学家。
手机正在逐步蚕食我们独立的判断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当你的“行为画像”被手机定格之后,就会不断被推送同质化的内容,接触到其他可能对你真正有意义的东西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时间一久,你的批判性思维和洞察力会变得越来越微弱,直至完全消失。
例如,新冠期间,疫苗接种问题,你选择接种还是不接种,是出于什么理由?是盲从,还是主动选择?为什么?这些都离不开自己的独立判断和专注分析。
其实美国顶尖新冠问题专家麦卡洛博士早前就已经指出:
mRNA疫苗会改变人类基因,信使RNA物质身体无法排出,可由接种疫苗者传播给未接种者。一个人可能通过密切接触、接吻、性接触或母乳喂养 ,而无意中接种新冠疫苗。建议90天内不要接吻,不要与接种疫苗的人发生性接触。mRNA产生的刺突蛋白遍布人的心脏、肾上腺、生殖器官。两个接种疫苗的人甚至可以将辉瑞和莫德纳的代码传递给婴儿,而且是永久的!
有迹象显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接种的好处几乎看不见,接种的坏处,没办法证实没有。如果事先思考充分,全面整合信息资源,也许我们就会做出更合理的选择。现在有人甚至于表示,未接种疫苗的人现在令全世界羡慕。麦卡洛博士基于自己的研究结果认为:
“拒绝接种疫苗的人是那些拥有最批判性思维、最具洞察力的人——我们周围最强大的头脑和身体。他们是最不需要精神药物治疗的人。〞
本人在新冠疫情期间并没有接种任何疫苗,不是说自己就是我就是麦卡洛说的这种人。我更希望的是,面对不确定性的事情,面对未知的恐惧,我们要理性审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必急着要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等。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那绵长的回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