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看到田间有大棚种植,突然想到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起初我自家搞个大棚种植,比如草莓。然后会有人来摘草莓,我赚钱了;周边农民眼馋也要改大棚种植,这就形成了产业集聚,自然吸引来更多的人来摘草莓,这个时候我的优势就不存在了;我需要在品质和服务上下功夫,如此一来,我家的草莓就是最好吃,服务最好的了,更多的人闻名而至,这就形成了品牌效应,然后越来越多的人也会重视服务和质量,我的优势又进一步被缩小了;这时随着线上经济的兴起,我开始通过互联网,把我家的草莓远销各地,我的销量就更大了,很多人看到商机之后又会跟风做线上营销。
大棚经济
这样一来我的先发优势又不明显了。我打算做物流,你们做线上经济,那我做物流帮你们运输出去,一时间,我又赚的盆满钵满。这时又会有很多人一头扎进物流,我的优势再次被削弱。我决定重回农业。
记住这次回归的背景是很多人把土地变成了大棚,土地减少,粮食产量下降。而我是带着重资金以及更好的营销模式,更好的技术回来的,这么一波循环势必造成农业种植的新一轮升级。
所以我大胆提出假设: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不断的向着自己背离的方向前行。
举个例子,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很早就有人喊出互联网要摧毁实体经济,线下零售店将基本被取代,然而几年过去了,实体经济不仅过的好好的,而且还出现了升级现象。O2O的出现,互联网+以及体验经济就是佐证。再往前发展的话,未来的创业方向或者蓝海,很可能就是实体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催生新一轮实体革命)农业,工业等实体产业将被升级重新变成蓝海。
我们不妨继续验证这个假设,互联网兴起之前应该说是传统形态的社群经济。所谓社群经济说白了就是找到自己认同并认同自己的消费者,服务好他们这群人就可以了。石油大亨不会考虑买不起车的穷人做顾客的,电影院的宣传海报是针对富人的,知识分子创办的杂志就是为知识分子服务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经济发展的底层工具被颠覆,大量创业者开始做平台,做连线型经济,他们的客户是面向所有的消费者,而不是小范围的被认同客户。
图片截自百度
沃尔玛等零售商是以全人类为目标客户的,阿里巴巴目标是所有人,腾讯是想让所有人都用上微信,QQ。百度是要让所有人都能用他搜索信息。那个时候总的趋势是平台型经济,是背离着社群型经济发展的。而现如今,平台型的经济又过度社群经济了,没有谁还会想着要做一个平台,做一个门户。而是在垂直领域服务好自己的用户。《罗辑思维》是如此,《樊登读书会》亦是如此。网上会有很多人骂罗振宇是歪理邪说。但那又怎样。只要有人相信他,愿意听他说,他就可以做生意,就可以开跨年演讲,用他的话说,日活的数据没有意义,只有真正为知识付费了的,才算是真正的用户。
除此之外。共享经济不也是如此吗,以前个体户生产,后来变成大作坊,大工厂,但是现在你看,个体的价值再一次被凸显。共享经济不也是一种趋势吗。
以上所写纯属个人看法,经济的发展一定是很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我还是愿意坚信在大方向上,经济的发展就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朝着背离的方向不断前行,因此,这也是我要投身于实体行业最大的动因,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如果可以,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