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我们要改变个人习惯,还是设计新产品,都会涉及到人们行为的改变,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改变他人的行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实现行为的改变?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这本书正是研究这个问题,这本书希望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手上既没有资源,又没有掌握重要职权,如何还能创造出势不可当的改变?
这本书有这样的例子:一位企业家将疑虑重重的员工改变成醉心于客户服务的典范,保住了自己的小公司;一个刚踏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拯救了兵临灭绝的物种;一名经理人相处办法,改变了同事的古怪性情;一位治疗师改变了一群虐待孩童的父母。这样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关于改变有没有普遍的规律?我们先从关于改变的3个被人忽视的事实说起。
一、怎样让人吃更多的爆米花
康纳尔大学“食物与品牌研究实验室”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电影播放前给观众免费发放爆米花,这些爆米花放了5天,并不好吃。不同的是,一部分观众领导的免费爆米花是中桶,另一部分则拿到大桶。因为每位观众人手一桶,所以不会出现多人分吃一桶的情形。研究人员想要弄清一个简单的问题:拿到大桶爆米花的观众是不是会吃得比较多?
结果,在称量时发现,拿到大桶的观众比拿到中桶的观众多吃了53%。多吃的爆米花可以折合成173卡路里热量,也相当于从桶里抓了差不多21把。
从这个例子看出,用简单的改变(缩小容器规格)来实现很难的改变(扭转他人的观念),其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正是被大家忽略的第一个关于改变的事实: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是情境的问题。
二、自我控制力是有限的
一批大学生参加了一个“食物感知”实验。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在略带饥饿感的状态下进入实验室,实验开始前至少3小时不进食。随后,研究人员将学生带进一间食物香气扑鼻的房间。房间中央的桌上摆着两只大碗,一只碗放着巧克力和热腾腾的巧克力曲奇,另一只碗盛着一堆小萝卜。
研究人员让一部分受试吃曲奇,但不能吃胡萝卜,这不算难事;而让另一部分受试只能吃胡萝卜,不能吃曲奇,这就需要忍受曲奇的诱惑。此时,“食物感知”实验正式宣告结束。另一批研究人员走进房间,开始第二项看似毫不相干的实验。研究人员声称,实验是想弄清擅长解决难题的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这种说法是为了让这些大学生认真对待,全力以赴。
受试学生要去解决一些根本无解的难题。研究人员只是想观察,受试学生在放弃求解之前,能够跟令人灰心的难题奋斗多长时间。
“未受诱惑”的学生之前开怀大吃饼干,无须克制,在解题环节平均画了19分钟,认真努力尝试了34种方法。
而吃萝卜的受试学生显得缺乏耐性。平均画了8分钟就放弃了,而且只试过19种方法。为什么这组学生这么快就放弃了?
答案令人吃惊:因为他们用尽了自我控制力。心理学家从类似的实验中发现,自我控制力是可耗尽的优先资源。这有点像在健身房练习举重一样,举第一下总是觉得轻松,因为肌肉还充满力量。但是每多举一下,肌肉就多一分疲劳,最后就完全举不动了。
想要改变,往往意味着修改已经自然而然形成习惯的动作,而改变习惯则需要骑象人小心监督。期望的改变越大,消耗的自我控制力便越多。
当我们耗尽自我控制力时,其实是耗尽了“精神肌肉”的力量。无论是创造性思考、集中注意力、压抑本能冲动,还是面对挫折百折不挠,都需要精神肌肉的支撑。
因此,假如有人跟你说,改变很难是因为人们生性懒惰或者心生抵触,那可真是大错特错。原因恰恰相反,改变很难是因为人们不堪重负、甚至耗尽了力气。这是被人忽视的第二个关于改变的事实: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筋疲力尽。
三、怎样让美国人改喝低脂牛奶
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健康问题的两位教授在思考,怎样说服人们接受更加健康的饮食方式:新的饮食习惯要求越明确,人们接受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他们做了一个对比试验,一组仅宣传“饮食更健康”,一组则直接宣传“喝低脂牛奶”。结果,宣传低脂牛奶的效果非常明显,活动前,低脂牛奶的市场份额是18%,活动增加到41%。6个月以后,市场份额依然保持在35%。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促成改变的成功模式的最后一条特征:想要他人改变,必须先指出明确清晰的方向。
看似心生抵触,实则方向不明。在知道这项研究之前,我们可能会觉得西弗吉尼亚人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又怎会轻易转变饮食习惯呢?
因此,如果你想要别人改变,就别跟他们说“活得更健康”。你应该告诉他们:“下次去超市买食物,别买全脂牛奶,改买低脂牛奶。”
行为改变的三部曲:理智、情感、情境
在人发生行为时,有一个象与骑象人的比喻,象是我们的本能和情感,它有巨大的能量,是我们改变的动力;而骑象人代表的是我们的理智与反思。这两者有时候会打架,而只有在两者协调时,改变才会发生。
因此,结合关于改变的三个事实,我们需要的三板斧分别是:
1、指挥骑象人。看似心生抵触,实则方向不明,因此必须提供清晰明确的方向。
2、激励大象。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骑象人不能靠强迫大象长时间服从,因此必须从情感面入手,让大象愿意配合你,一同上路。
3、营造路径。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是情境的问题。我们把情境(包括周围环境)称为“路径”。路径营造好后,即使不考虑骑象人和大象,改变都会更容易发生。
想要改变某种行为,必须指挥骑象人,激励大象,还要营造路径。如果能够三管齐下,即使没钱没势,你也可以完成巨大的改变。接下来,我们将一一说明,三板斧的具体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