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亲子教育
坚持是个技术活儿|你家孩子在兴趣班找到兴趣了吗?

坚持是个技术活儿|你家孩子在兴趣班找到兴趣了吗?

作者: 慢学私塾 | 来源:发表于2018-08-01 14:18 被阅读0次

对于假期里的家长和孩子来说,兴趣班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则为消磨突然多出来的大把时间,二则父母们也真心想为孩子们培养一些兴趣。

于是,各种兴趣班似乎比这暑热天更热,音乐美术书法,球类游泳跆拳道,歌唱朗诵和舞蹈,围棋象棋机器人 ……十八般武艺,一片热闹。

但兴趣班的热闹,多数是一阵风吹过,就如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假期。

多数孩子的兴趣都折损在了去兴趣班的路上,兴趣班变成压力班,家长培养孩子的美好愿望也变成失望。

从兴趣班培养出孩子的某种兴趣,到底有多长的路要走?

兴趣班和兴趣之间,无法简单地划一个等号。

很多人都有过办健身卡的经历,不管为了健美还是减肥,我们在某个阶段似乎很容易被各种健身卡销售说服,梦想着更瘦更美更健康,不知不觉被诱惑,然后买了年卡半年卡,健身、游泳、瑜伽……

然后,去了几次。

然后,越来越不想去。

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我们很快放弃了健身卡们,也放弃了更瘦更美更健康的梦想,继续自己又胖又丑不健康但是不用挥汗如雨的轻松日子。

但是,在办卡的最初,我们的的确确是起了健身的兴趣的,有的还很热烈。也正因如此,才会真金白银地办卡。但是为什么兴趣没有继续生长,反而灰飞烟灭、消失不见了呢?

办卡的时候,我们被安利得满脑子都是更瘦更美更健康,太多美好,却对这其中的辛苦、困难、不愉快严重估计不足。

比如:

工作很忙很累,自由放松时间不多,很难抽出时间锻炼;

本可以在家躺床追剧网游的时间却不得不奔健身房;

好不容易坚持了一段时间,却不见瘦也不见美;

好不容易有点效果却一段大餐回到解放前;

教练自己很健美但标准太高,初级学员完全跟不上,挫败感满满的。

人虽然有理性,但首先是感性的。

人在想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只想它的好处,却忽略问题,也就是盲目+乐观。

偏偏人又很难摆脱自己的天性:

懒惰畏难

喜轻松爱愉快

贪眼前忘长远

所以在锻炼健身的辛苦、困难面前,健美减肥的美好目标只好无限靠后。

任何一种兴趣培养中,当辛苦和困难特别多,效果和美好特别少,过程将会变得很艰难,也就很容易被放弃。

所以,坚持是个技术活儿,得让过程中的美好和快乐足够多,同时尽量把辛苦和困难解决或转化掉。

过程中美好和快乐有很多种,物质的或精神的。

物质的,比如健身环境很优美大气,或者瘦一点就可以给自己买件新衣服。

精神的,比如因为坚持感受到自我管控的能力增强,自我认可让自己很愉悦,比如朋友圈里晒晒健身图获得别人的赞美。

这个过程中,有些辛苦和困难是可以解决的,比如鞋不好就买双专业鞋,教练不好就换个好教练。

有些是可以转化的,比如把克服困难转化成自我认可。

但是辛苦和困难是不可能不存在的,只要想获得就要付出,能付出多少,付出到什么程度,要看想要的欲望有多强——这一点,或可以作为我们的世界观之一。

孩子的兴趣班,很像我们的健身卡,很多都半途而废。

最初都是有些兴趣的,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想象中的,但都成了报班的动力和依据。

前几次课基本还好,新鲜感的作用总是在孩子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只要课程过得去,孩子还是可以坚持几次的。

但是不用多时,当新鲜感过去,学习的枯燥、辛苦和困难显现,疲倦和惰性袭来,孩子开始应付、逃避甚至直接拒绝。

家长面临着两种选择,放弃或者强压,当然两种都不是那么让人愉快。

放弃的也就放弃了,强压的那部分,其中又有一部分等同于放弃,甚至还不如放弃,被动的学习,强烈的反感,不仅培养不出兴趣,反而使孩子们开始憎恶,发誓以后再也不摸不碰任何有关的东西。

当孩子的某种兴趣培养完全靠外力强压来实现的时候,一旦外力撤掉,兴趣也就轰然倒塌。当然最后会剩下一些能力,但是没有热爱,也就无法走远。

做任何一件事,当目标和结果成为唯一重要的因素,过程必然充满痛苦。

当我们只关注孩子钢琴能过几级,奥数能得第几名,忽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快乐和痛苦,这种兴趣培养,多半也是失败的。

关于兴趣培养,最好的结果,便是热爱,享受,并且主动积极为之努力。

这样的结果虽然不多,但是并不是没有。

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人,因为他们一般都遇到了好父母、好老师或者好机遇。

丘成桐先生,美籍华人,哈佛大学终生教授,国际知名数学家,世界上唯一获得“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

他便是这样一位幸运儿,他有一个好父亲。

他说父亲引导他博览群书,唐诗宋词、古文、高质量的章回小说,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的著作,歌德的《浮士德》......

“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关系,但是这些著作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父亲)在哲学上的看法,尤其讲述希腊哲学家的操守和寻求大自然的真和美,使我觉得数学是一个高尚而雅致的学科。”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并不是天天计算、做题,而是扩展对数学的认识,理解它的价值和美。

我们无法复制丘先生父亲的学识和行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方面过于简单、粗暴、狭隘。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有兴趣,而是错误的方式打压、破坏了他们的兴趣。

有一个孩子很爱画画,因为很小的时候妈妈引导得好,总是和他一起乱涂鸦,总是夸奖他画得好。

到了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妈妈给他报了一个兴趣班,可是几次课之后他就不想去了,原因是老师总是让他按照老师的要求画一样的画,而他有自己的想法,画画对他来说就是画出自己的想法,是一种表达和创造。

妈妈认真考虑过后,帮他取消了这个兴趣班,还是让他自由画。现在这个孩子小学了,画画的兴趣依旧浓烈,随时都会画,画得也好,构图和细节都很棒,很会观察。

看着他那么爱画会画,我又觉得很遗憾,如果有个好老师引导,他应该可以更上一层楼。毕竟单靠孩子自己的琢磨,绘画技巧和理解都有限。可是话说回来,如果找不到好老师,我觉得保持现在的状态,让孩子充满兴趣,比到僵化的绘画班学习好得多。

有人说兴趣是人类行为的终极动力。

我们之所以会想尽办法培养孩子的兴趣,也是希望他们具备自己学习的动力,从而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终极意味着不可分解,到达了本质。

但无论从自己的经验还是从孩子身上,我们都很容易发现:

兴趣背后还有东西,那就是影响它生长的因素,我们姑且概括为“快乐”和“需求”,其实“需求”被满足,人就获得了“快乐”。

人的需求有很多种,对物质享受的需求,对精神愉悦的需求,对美味的需求,对玩耍的需求,对同伴的需求,对成就感的需求,对鼓励赞美认可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

这个世界很少有绝对的快乐,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快乐痛苦二者兼有的。

只是有时候当我们得到的快乐正好是自己想要的,并且足够大的时候,就盖过了那些痛苦,也便能够克服困难,坚持下来。

三岁的女儿正在尝试一个幼儿园的暑假班,第一天上午送她去,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不让妈妈离开,但等我离开,她仅用了半天就适应了,以后天天都很想去幼儿园,早早起来等校车。

我观察老师发来的视频,发现她在幼儿园不是不紧张的,她有时回来也会跟我说有点害怕,但是为什么第二天还能继续快乐地去幼儿园呢?

我想是因为她在其中得到的快乐远远大于痛苦,她的很多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快乐有很多种,比如:

幼儿园有很多同伴,而家里待久了会无聊;

幼儿园有游乐场,有唱歌、跳舞、画画、学英语等各种活动;

幼儿园的环境不错,让她感到愉悦;

幼儿园的老师很nice,让她很快接受并有了安全感;

幼儿园很多小朋友一起用餐,很新奇,很热闹;

幼儿园有校车接送,而她很喜欢公交车因而很喜欢校车,喜欢到不要妈妈亲自接送,坚持自己坐校车。

她还觉得自己去幼儿园是去学本领了,自己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很厉害,很有成就感。

而可能会让她痛苦的因素,我尽量帮她解决了:

比如很久以前就跟她一起看有关幼儿园的绘本和动画片,了解幼儿园的生活。

比如提前带她去了这个幼儿园两三次,让她先自己感受,有一个概念,知道幼儿园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在里面做什么,老师做什么,免得初入幼儿园太陌生。

比如给她带了一只她最喜欢的毛绒狗陪她午睡,缓解她刚开始离开妈妈午睡的焦虑感。

对她来说,去幼儿园的快乐是远远大于痛苦的,遇到新的挑战,也能顺利解决,所以她对幼儿园很有热情,很有兴趣。

快乐地迎接挑战,我想,这就是兴趣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坚持是个技术活儿|你家孩子在兴趣班找到兴趣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xr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