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说:“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特殊的,却忘了人性是共通的。”
生活中太多痛苦,源于对人性不切实际的期待。
期待他人永远真诚,付出必有回报,低谷时有人托底……可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画布,而是藏着明暗褶皱的棱镜。
真正的聪明,便是学会在这些褶皱中从容穿行。
不高估关系:
距离是人性的安全区
“刺猬效应”告诉我们,过度亲密往往是刺破边界的利器,保持适当距离才能共赢。
网友@米小米曾对闺蜜事无巨细地分享隐私,却发现对方将这些当作谈资,还理直气壮:“我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
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起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人性中有“窥探欲”,也有“传播欲”,再好的关系,也经不住毫无保留的暴露。
曾国藩曾叮嘱:“亲而不狎,近而有节”,真正长久的关系都会保持距离——不说尽心事,不探尽隐私。
这不是疏远,而是给人性留有余地。
不期待感恩:
钝感是善良的保护壳
生活中常见误区:用“无条件付出”考验人性。
客户十年如亲人待保姆,帮她解决孩子上学、父母看病等难题,对方却偷卖其名牌包,还辩解“有钱少个包算什么”。
这不是善良出了错,而是错把“人性本善”当成必然。
三毛说:“不要把你的好,给得那么轻易。”
真正聪明的善良,都带点钝感力。
不执着对方是否感恩,不纠结付出是否对等,把“可能被辜负”纳入预期,便少些狼狈。
但钝感不是麻木,是给善良穿铠甲:付出有底线,好要给值得的人。
如此,发光时不必期待所有人珍惜,被辜负时也能护住真心。
不依赖救赎:
自渡是低谷的通行证
《增广贤文》里“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的这句话,道破了趋利避害是人性本能,没人有义务为你的困境买单。
张德芬离婚后抑郁,向朋友倾诉只得到“你太敏感了”的回应,她最终明白:“没人能真正救你,能拉你出来的,只有自己”。
正如高尔基说的:“世界是一片暗夜,我们必须给自己照亮道路。”
人生低谷就像独自要穿越的黑夜,与其期待有人送光,不如自己点燃火把。
而自渡不是孤立,只是明白:
定义自己人生的,从来不是他人的援手,而是自己不肯熄灭的勇气。
不较劲完美:
接纳是成熟的终点站
查理·芒格见过太多聪明人“因受不了人性瑕疵,活成孤家寡人”。
人性如硬币,有善良、真诚也有自私、怯懦,我们不能只想要正面,而拒绝反面的存在。
一位企业家发现,公司里有能力的员工多有脾气,听话的下属缺乏创新力。
他不选择“改造”谁,只按特质分配岗位,团队效率反而更高。
周国平说:“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
与其逼每个人完美,让自己痛苦,不如接受人性有弱点是常态,便会看清:
每个人都是带着瑕疵在奔跑——同事的小算计、朋友的小自私、伴侣的小脾气。
当我们不再揪着这些瑕疵不放,而是互相包容,便能一起奔向远方。
有人说,读懂人性需三次觉醒。
发现自己不是中心;明白努力未必有回报;接受人性的复杂后依然热爱生活。
接受关系需要距离,故不纠缠;
接受付出未必有回报,故不期待;
接受低谷需自渡,故不依赖;
接受人性有瑕疵,故不苛求。
就像航行者不改变风向,只调整风帆;
聪明人在接受人性的真相后,不试图改造,只是保有温暖底色与它共处,活得清醒而通透。
在人性里长出向上的力量
看清人性的褶皱,不与它较劲,是通透的起点;真正的蜕变,是接纳人性后借人性反思自我,跳出固定思维,用成长思维突破自己——把“不行”变“尽力”,“不会”变“可以学”。敢于挑战,便会愈挫愈勇,快速蜕变。
在彩虹之门,“看到—释放—转化”三部曲,帮助我们重塑思维、接纳人性并成长:
• 运用色彩识人技术看见自身人性、思维模式与情绪背后的固定思维;
• 运用色彩瑜伽、音乐等技术释放情绪,不再评判、全然接纳;
• 低频情绪将转化为高频情绪,从匮乏走向完整。
如此便不再被情绪本能控制,破除人性限制,激发潜能,蜕变为更好的自己。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