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箩婆桥追思

箩婆桥追思

作者: 阿木阿木林 | 来源:发表于2018-08-10 09:52 被阅读0次

孙伟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代萧山籍诗人贺知章的名作《回乡偶书》,诗文情深意切,可以说是家喻户晓。92年在香港的一次唐诗十佳评选中,被评为唐诗第十佳。

        萧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建了一个贺知章公园。公园边,有一条小路,叫罗婆路。也有一座桥,有叫罗婆桥的,也有叫箩婆桥的。

        我觉得有必要为这个路和桥正名,前面的第一个字,必须是箩,而且必须统一,不能随便用。因为,箩婆两字的来历,让我们不胜唏嘘也肃然起敬。窃以为目前最靠谱的考证应该是:贺知章出生在萧山城南的思家桥,年少时曾随母亲到现今箩婆桥一带谋生。因母亲积劳成疾不能行走,于是,贺知章就以“前箩担母,后箩担书”边求学边行乞,后被道僧收为徒儿,乡人称他为贺担僧,称其母为“箩婆”(意为坐在箩筐里的婆婆)。据清朝萧山籍翰林学士毛奇龄考证,今箩婆桥一带是贺知章及其母亲的生活地之一。

        箩婆桥的一边,是箩婆寺。另一边是新修的知章公园,“知章公园”四个大字刻在入口的大石上。大石头北面是贺知章的高大雕塑,雕像北面不远处,是一堵环形的雕塑墙。雕塑墙分成四个板块,分别是求学、进仕、还乡和成就四部分。最左边浮雕墙的内容就是“箩筐担母”的介绍,最后一块刻有那首著名的《回乡偶书》。在“知章公园”,思绪连绵。贺知章除了他的孝义,还有许多品格,使我们缅怀……

        贺知章好书,却与一般文人不同,好的是草书,其个性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草书者的佳作大多不是春风得意之时所为,也或者是个性张狂之人所书。比如世人公认的苏轼的草书,以《前、后赤壁赋》为最佳,而这段时间刚好是他在发配黄州,处于人生最低谷之时所作。龙飞凤舞内里透着的是一种辛酸;剑拔弩张展现的是一种发泄;无可奈何花落去,狂书带走许多郁。而贺知章则不同,他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何以也喜欢草书呢?这便是他的真性情——爱憎分明,真挚实诚。无拘无束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思想,不矫不饰的为人。

        贺知章做官,但不为官身所累。五十余年在朝的经历,官场的那个大染缸却没有把他染成其他颜色,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名士风流的本色,实在难能可贵。尤其是到老了,仍以真性情示人,没有一点矫饰。史载他八十高龄时,性格依然豪放洒脱,工作之余,一个人去喝喝小酒,尽兴了,吟诗作文或挥毫泼墨。放逐着心情,享受着生活。酒喝得差不多了,也不要人扶,也不要车接,还是一个人骑着马,或踏着月色,或沐着春风,在醉与非醉之间,摇摇晃晃地吟诗唱词,我行我素。难怪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有记录:“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眼底眠。”为人旷达到达如此地步,真不是一般人所比得了的,那一种天人合一完全是另一种境界。

        贺知章荣归,只向皇上要了“一角湖水”,没有车队,没有行李。不似一般的达官贵人,讲究衣锦还乡的排场。只是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不紧不慢。只有这样,才能得着风景,观得名胜。也只有这样,才会平易近人见乡亲少年,才会有童子“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风趣。若是随行簇拥,迎来送往,又或是你宴我请来个鸣锣开道,可能早就把那童子吓跑了,哪里还寻得着这千古名句哟!

        贺知章长寿,长寿在心无羁绊,长寿在淡泊与洒脱!在那个年代,实实在在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的,86岁的高龄,源于他的与世无争,源于他的坦坦荡荡,也源于他的心无旁骛。贺知章旷达无私,不慕名利。爱才若渴,乐于提携后辈贤才。当他身居太子宾客之时,李白还是一介布衣,诗才也只能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贺知章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接着,便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姿态,向皇帝推荐了李白,唐玄宗才把李白召进宫中,任为供奉翰林。从此,李白声誉鹊起誉满天下。

        744年,在京城长安当了50年高官的贺知章要回乡了。当年的正月初五,86岁的贺老辞别长安。二月下旬,贺老到达萧山,其时春意盎然,柳叶初发,他在萧山南门外的河边,看见一棵特别高大的柳树,触景生情,就写下了回乡后的第一首诗——《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也许是为了缅怀大诗人的咏柳,贺知章公园的柳树特别郁郁葱葱,公园内细微处处处是景,是工匠细心裁出精制而成。城市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清新甜美芬芳。大诗人贺知章描绘的春天,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有过之而无不及,目睹此间的繁华景象,想必贺老应该在欣慰地微笑吧!

相关文章

  • 箩婆桥追思

    孙伟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代萧山籍诗人贺知章的名作...

  • 箩婆寺外静想

    箩婆寺内 钟声隐喻 隐喻在对岸的贺知章公园 片刻而已 庄严与肃静 渡上了一层温和 一根箩婆担 于肩摆正 才能保持平...

  • 追思桥叔

    今早,惊闻我们可亲、可敬、可爱的桥叔已于昨晚彻底的离开我们了,瞬间心头发堵,腿脚发软无法接受,明明昨天中午...

  • 桥的追思

    因为参与《廊桥纪事》这部文史集的编辑、整理工作,不得不经常往乡下跑,原本久违的青山绿水便有了亲近的机缘。然...

  • 孟婆桥

    何谓生死轮回,佛说: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离不开炙然火宅般的三...

  • 一箩笋子两箩壳

    古老话讲的获, 一箩笋子两箩壳。婆自然而然的讲。明天早上她要去卖菜,去周边打的小笋子明天一起去卖。 清明节放假,回...

  • 做蘑菇的小姑娘

    我做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我做的蘑菇最大,大得像那小伞装满筐噻箩箩哩噻箩箩哩噻噻箩箩哩噻箩箩哩噻噻箩箩箩噻...

  • 摘自梅姐

    话说每个人在投胎阳世前,都要在阴司过几道关口,其中一道便是孟婆桥。人走到孟婆桥前,都要喝一瓢孟婆手里的忘情水,把前...

  • 多喝了半碗孟婆汤

    黄泉路路的尽头有条河,名为忘川。河上有座桥,名为奈何。桥旁有位老婆婆,名为孟婆。 我接过孟婆的汤,凝视许久问道:“...

  • 自取其辱

    从前有个秀才见一人挑着一个大箩、一个小箩从面前走过,为了卖弄自己的才学,高声吟诗一首: 大箩是箩,小箩也是箩,小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箩婆桥追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fk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