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开开心心地去公司上班,忽然收到1条信息:“今年公司业务发展不力,公司年终奖由8000元降为4000元。”
此时,你看到大家都神情沮丧,骂骂咧咧,工作状态也变得消极了不少。
假设你收到的不是这条信息,而是:“今年公司业务发展不利,年底奖金取消。且可能面临裁员。”
公司里面人心惶惶。
一周后,大家又收到一条短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人事部争取到留下全体员工不被裁员的机会。且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公司将为员工发放4000元年终奖。”
每个人都如释重负,大家奔走相告,整个办公室的氛围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为什么同样的结果,却因为不同表述,有了不一样的表现?
这里不得不提到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2002年发现的框架效应。
01.什么是框架效应?
当一个人在描述同一件事情时,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从而使倾听者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这就是框架效应。
这种框架效应,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里》早有提及。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礕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想象一下我们用语言描述或者写出来的文字,到达别人的脑子里之后,就自动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框。
比如在英国对法国的一场比赛,“英国队获胜了”和“法国队失败了”,都是描述一个客观事实,可是在听众脑海里,这两句话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框。
听到“英国队获胜了”的听众,会自然而然联想到英国队,以及他们为比赛所付出的努力。听众们形成了一种正面而积极的框架。
“法国队输了”会让人们想起法国队,以及法国队为什么会失败,包括他们在比赛中犯规被罚球的一些画面。听众们脑海里的框架,会更倾向于负面与消极。
人们大脑的机制会选择尽可能规避风险和损失,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02.为什么人们容易受到框架思维的影响?
卡尼曼教授的实验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是损失厌恶。
《思考,快与慢》中提到:“损失能比成本引起更强烈的负面感觉。”
如果你走在大街上捡到了100元钱,正高兴着,不一会儿摸摸口袋发现钱又不见了。
虽然你现在的情况跟捡到钱之前是一样的,却有一种损失了财产的厌恶感,这种感觉让人十分不爽。
我们平时在逛购物app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打算退出一个画面时,突然弹出一个弹框,提示到:“亲,你还有10元红包没有使用,确定要放弃,忍痛离开吗?”
下面的两个选项分别是“忍痛离开”和“去使用”。
我相信多数人此时会想着,还有10元红包,丢掉好可惜,要不再逛逛算了,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种情绪就跟上文提到的捡到100元又失去一样,人们因为厌恶损失,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决定。
第二个是敏感度边际递减。
比如发奖金,一次性发完,不如分两次发完带来的喜悦感强。
再举个例子,相比于请人吃1顿500块钱的大餐,不如请人吃10顿50块钱的便饭,后者更能够增加彼此间的感情。
人们对于亏损也是同样的心理感受。
比如一个丈夫今天把钱包里的1000块钱弄丢了,同时还把妻子1000块钱的手机摔坏了。按照敏感度边际递减的原则,分两次说带来的痛苦,比一次性说完要大一些。
所以更合适的做法是,好消息分几次说,坏消息一次性说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情绪,放大正面情绪。
03.框架效应在生活当中的运用
如果有用过个人所得税app的人就知道,每年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此app上面去申请返税,一般都能够申请到几千块钱。
那么为什么政府不直接将税率降低,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多此一举了?
从金额的数额来看,减少10%的税费和返还10%的税费,结果是一样的。
可是前者会让人们觉得减收的那部分税钱是自己应该得的,是自己挣得,增加消费的动力不大。
后者则会让人有一种得来意外横财的感觉,更容易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再比如关于快递保价的话术。
面对不同的话术,用户接受保价的几率也不同。
“1元保500,2元保1000”是最多用户愿意接受的话术,典型的“得”框架。“未保价物品最高赔7倍运费,建议保价”是最少用户愿意接受的话术,典型的“失”框架。
一般情况下,“得”框架,也就是积极的框架,会更容易获得人们的青睐。不过在面对损失确定的情况,“失”框架也可以作为一个考虑的方向。
我们了解框架效应,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组织语言,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
但是,不能为了欺骗用户而故意去曲解框架效应。
正确地看待并运用这个原理,才能够让自己走的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