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学该建成什么样?
一次我去县城Y小学听课,遇到一个过去的同事,刚进那学校大门口,她就羡慕地说:“这学校宽敞,要是在我们学校,这院子里早就又加一座楼了。”的确,对于县城里的几座小学来说,Y学校真是“宽敞”,第一排教室到院墙原有40多米,因学校门前道路扩建占去十几米,现在还有30多米,其间一片绿地更让人“羡慕嫉妒恨”。我那同事现在任职的S小学除了旗台四周在迎接检查时会摆放几盆花,整个校园只有一个角落长着几棵常常被忽略的树,就这已经够“奢侈”了。公开资料显示,S小学占地面积16000多㎡,但据我多次实地观察印象,这个数字有点夸大,实际上可能还没有Y小学的操场大;30年前建成2座教学楼,20多间教室,但学生从当初的几百膨胀到目前近5000人,所以前两年在原教学楼前面加盖了一座教学楼,现在有40多个教学班,大多数班级都超过100人。学生做课间操时,操场已经站不下了,教室门前也全都站满了,每人有1㎡的地盘吧。即使把楼顶改造成操场,学生伸胳膊踢腿也得谨慎一点。学生拥挤,教学楼也“拥挤”,它的建筑面积说是有7000多㎡,每个学生能平均到1.4㎡就不错了,远远低于2002年教育部、建设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所规定最低标准生均面积5.2㎡。上学和放学时间,该学校大门口的一条街道几乎水泄不通,两侧邻近的街道每次都要拥堵半个多小时。
明明一所只能容纳几百学生的学校竟然塞进了好几千学生,学校院子早已不够学生施展手脚了,还要再挤出一座楼,表面上看学生有教室上课了,但是,即使“忽略”可能招收更多的学生,也不说空气质量问题,无论室内室外,拥挤的空间里,总叫人有透不过气的感觉。在这样狭小的地方,连走路都可能撞人,天性爱动的儿童每天要在校院里制造多少起碰撞事故?有的免不了被告状,甚至被值日生抓住扣班级量化分数,当然也就不得不面对班主任的严厉训诫,有些孩子不得不变得“乖”起来,心情该会多么地压抑啊。童年的消失恐怕不会等到六年的小学生活之后了。至于小小的厕所,又会把孩子们改造成什么样子?!想象一下,数百人排队上厕所是什么情景?当你从孩子们那里听到一幕幕如厕“喜剧”的时候,你会觉得好笑吗?那些看惯了这种“喜剧”的孩子又会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他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当然也无从了解拿走了他们权利的人装作就没那回事。
就这样一个学校,还公开宣称“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和体、音、美、劳、电教器材室一应俱全,高标准配制”。如果是真的,会有多少学生享受过与“一流的教学设施”相应的教学服务呢?——先别管它几流。我去过那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几次,每次上课只有二三十个学生去配合教师表演,一学期也不过几次。平时,那屋子整天空荡荡的。电脑室一次能坐下半个班吗?实验室、仪器室不怕挤坏,也未必能受得了一个班学生的“热情”。“高标准”的设施不过是摆样子罢了,不能让每个学生摸几下,还不如腾空了做教室,好让孩子们稍微透透气。其实我很怀疑,这一套说辞也就是学校笔杆子妙笔生花的宣传语言而已,拥挤到这种地步,还有“标准”吗?至于“为了全方位打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环境育人的功效,在校园南墙落成了一幅巨型浮雕壁画”,听起来很美好,但孩子们连教室都不够用的时候,如此手笔也太“有钱任性”了。后来一次“校园文化”建设,该校又一下子拿出20万!墙皮功夫很了得,差不多又够建两间教室了——不过最好换个地方建。
相对而言,让人羡慕的Y学校轻松多了。这所占地面积超过40000㎡,建筑面积接近13000㎡,挂着省级“教育名片”的学校现有教学班56个,在校学生公开说是5000多名,但大多数班学生都超过100名,实际学生人数估计接近6000名。平均每个学生所占建筑面积也不足相关标准的一半。很多学生放学从教室走出来要半个小时才能“冲出重围”,很多家长为接学生在马路上简直是“望穿秋水”。据县教育志记载,30年前,这所学校差不多也是这么大,建筑面积只有5000㎡左右,34个教学班,学生2700多人。当时学校院子是不是有点空旷?还有一个绿树环绕荷叶青翠的小池塘呢——后来只留下两棵柳树,有人说是出于安全原因而填埋的。想想也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脚下的空间越来越小,校舍增加一倍多,学生几乎也同比例增加,院子却在萎缩,池塘这个“安全隐患”消除了,也好让孩子们不那么拥挤,何乐而不为?整个县城的池塘都被房地产商开发了,学校还要池塘岂不太浪费土地了?只是如今这样的“教育名片”总叫人觉得怪怪的,莫非“超大班”也是办学特色?据我所知,整个河南省包括省会郑州也存在超大班现象,一些地级市超大班也很普遍,这样的“教育名片”还有多少个?
其它各学校都不比S学校轻松多少。D学校占地面积4800㎡,建筑面积4600㎡,拥有20个教学班,2100余名学生;位置相对偏僻一点的Q学校占地面积8000㎡,建筑面积3000㎡左右,学生1000人;E小学填埋了校外池塘才有了一个小小的操场。政府面对生源暴增,有点穷于应付,对学校的态度叫谁看了都明白,学校就是个麻烦,教育就是个累赘。为了房地产,政府强制拆迁气势汹汹,却一次也没有想到为扩建学校搞拆迁,也没有另找地盘投资再办学校,而是让现有的学校再挤出一块地皮再建教学楼。如此火烧眉毛只顾眼前,应付一时是一时,能把学校建成个什么样子?有的地方把学校门前空地卖了由人开发成商业用房,也不舍得划给学校。连学校周围的居民都知道学校“好说话”,自顾自紧靠着学校盖高楼,大不了送礼让校长签字同意。有的学校已经成了“盆地”,居民楼甚至遮了教室的光线。
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的政府把房地产当作了“支柱产业”,却好像无暇顾及该配套发展的学校建设。教育局的官员虽然时常去拥挤的校园转悠,也走过教室门口看见挤得身子都不能随便转动一下的学生,似乎习以为常了,或者要跟政府保持一致,在学校建设方面努力显然不够,反而总是打着官腔要求学校招收学生要“严格把关”,难道超大班是学校自己造成的?教育局的文件中一再自称“维护师生利益”,体现在哪儿呢?标准的学校合格的教室没有,老师都未必能配够。
至于校长们,绝对忠于上级,不会有哪个校长敢说“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无论学校还是班级都坚决按照标准办,本学校只能招500个学生,蜂拥而来的学生还是请政府另想办法”。校长们才不在乎学生是否拥挤,反正学生越多经费越多,而且掏家长腰包更省心,家长就算有怨言,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本事你把孩子换个学校也行啊。指望校长替师生争取什么利益?校长很忙,没工夫考虑。不过,要是有校舍建设,校长就愿意为“创建优美校园”而把师生当作借口了。有校长似乎以为一所学校只要有教室就算数,恨不得把学校的每一寸地皮上都盖上房子。虽然校长不能直接插手校舍建设,但承包商和施工队敢不买校长的帐吗?何况下一步的装修基本就由校长自作主张了,怎么花钱怎么报销,也全看校长的能耐了。
学校建设本身难道不是有规矩有规划吗?而且,我自以为是地想,学校建设规划也应该经过什么部门审批吧?但规矩早已被遗忘,规划也就随时修改,审批更没谁想起来。县长、局长和校长们也许就没看过什么“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是不是知道有这么一套“标准”也值得怀疑,或许知道也不当回事。没人念叨那个标准,哪个局长校长能把标准说出个子丑寅卯?最近有人在媒体上公开呼吁乡村学校建设也要标准化,该配套什么就配套齐全,多美好的梦想啊,城镇学校还没找到标准呢,哪里会让乡村抢先?再说了,你这主意好,但你是比尔盖茨你出钱?政府要愿意,还等你瞎喊?全国有多少学校需要这个标准化?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了,虽然公众反应并不热烈,但肯定会有更多的孩子要上学,政府啥时候能给孩子们准备好合格的学校呢?县城建设规划给学校留了多大地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