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坐地铁的十分钟时间内,翻看了一下微信的短视频,看到了某大学心理学博士讲临终关怀,留意了一下。
对于这个话题,我猜大部分人还是有点忌讳,认为不吉祥。
视频不长,讲了活着的人如何对待即将离去的人。
有几点还是挺有感触,和传统认知中大家普遍的做法很不同。
虽然看过鲁迅在其作品在也反思过他父亲临终前,他听从别人的错误做法,大声呼喊不让走。但我一直以为鲁迅的反思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高智者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普罗大众。所以一直不太注意这个话题。
但看了视频的内容,发现我曾以为的那样也许是错的,也许只是受习俗的影响。
她普及的第一点就是,亲人们不要在边上哭喊。哭喊会让逝者不安,因为人最后消失的才是听觉和身体的感觉。
这一点,我从其他地方也看到了很多人的说法。他们相信是这样,他们谈他们的亲人去世时的情形,想证实的确是这样。
她谈到,在身边的亲人,最好是不停告诉逝者,让其放心,他担心的人或者事会帮他做好。或者不停感谢,告诉其这一生是值得的,可以放下了。
想起藏族人所说的,让灵魂安详离开,不要对着哭泣。
但我印象中,如果谁家有人离去,子女不哭大声,那是不孝,那是没情,要遭人论议。
更有甚者,有些还去付费请专人大声哭灵,哭声震天最好。
不明白,这是要表示伤心呢,还是要表示孝心呢,还是表示要挽留已经去世的人呢?
这个短视频,真的不错。给人科普了在人生大事面前,活着的人该要做什么。
好奇之下,又看了她的其他视频,视频基本都在讲这个话题,视频只有四五个,推测应该是刚加入不久吧。
出了地铁站,突然觉得她说的非常有用,至少让人明白了,到底该怎样做,才是比较正确的。
大声哭泣,也许宣发的是自己的悲痛,但对于离开的人,却不一定是最好的。
于是,晚上,毫无意外地就想起了外公去世的场景。
想起了趁着断气前要把他移到草垫子上,想起了他躺在草垫子上我们一个个跪在旁边大声哭泣,想起了大人们在他旁边商量安葬的事宜,想起把他安放在棺材中的场景,想起他的手似乎依然软的情景……
究竟这一套的流程,这种风俗,到底是为了什么?
外公那时候是否也一样有听觉有皮肤的触觉?
如果有,他应该是多么伤心地离去。
想到此,悲痛不已,一夜无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