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吸引我的是一个燃尽自我题目的开头,与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克思的偶像。
这本书虽然不是一个真实故事的原型,但是却能找到很多人的原型。
作者的素材来源于记忆的残渣碎片拼凑而成的。写的不是一本“影射小说”,只是选定一个远离国际政治纠葛同个人家务困扰的处所,用以对信仰、半信仰和无信仰几种心态进行一番剖析。
故事的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奎里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四肢健全,但精神却不健全,抛下城市的浮华与喧嚣,来到一个密林的麻风病医院,通过帮助麻风病人设立医院,找到了生存的价值,感到了幸福并治愈了自己。
然而当我们以为他完全康复治愈自己时,却意外卷入了不幸之中,最后死在了莱克尔的枪下,正如奎里死前所说:太荒谬了……
故事的开头讲述了坐在轮船上的奎里,被神父问道有什么需求的时候说:“不需要,我什么都不需要。”差点加上这么一句,这正是他的苦恼。
他不需要金钱,不需要地位,不需要情感,不需要女人。
一个不知道痛苦,无欲无求的一个人。看似是无欲无求,其实也是一个厌倦生活的人。
轮船到了岸上,他来到一家麻风病院,对医生说自己得了一种同麻风病人一样的疾病,不同的是所谓‘燃尽’,就是说有些麻风病人已经失去了所有能被细菌侵蚀的肌肉,因而病也就算好了。”
而奎里得的却是对生活失去的信心与热爱。看到疼痛的麻风病人发烧,死去内心毫无波动,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当神父提出让他回到欧洲时,他说永远不回去了,害怕回去。
奎里之前对建筑感兴趣,对女人感兴趣。但是突然之间对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他不祷告,觉得祷告浪费时间与工作。
他告诉医生主要想找一块空空荡荡的地方,没有新建筑物,也没有女人,免得让我看见这些后,想起我曾经活过,曾经担负过某种使命,曾经有爱的能力——假如那是爱的话。他连爱也失去了。
医生告诉奎里,自己的梦想是设立一所流动医院。但是自己不会画图。甚至不会设计好一个房间,所以需要奎里的帮助。
奎里最后答应医生愿意提供一切帮助,说自己对职业是一种爱情的行动;它不是终身要从事的事业。当欲望消失后,一个人就不能继续做爱了。我过去所设计的建筑不是为了赞美上帝,也不是为了取悦雇主,我是为了我自己。
什么都可以做,却唯独不能燃起对生活的热情。
当他从森林里寻找仆人时,与仆人在树林里共度一夜。为麻风病人设计轮椅图,为医院设计房子,寻找到生活激情时,可以治愈自己时。却意外卷入了一场荒谬的计划之中。被莱克尔误会与他的妻子有染,死在了莱克尔的枪下。
这个结局让我意想不到,有点像《最明亮的地方》那个男主公一样,当我们都以为他治愈自己时,却都失去了性命。
也许有时我们也同奎里一样,对生活失去一切信心,无欲无求,空虚,想逃又无路可谈,把自己逼入了一个荒岛。而唯一的解脱,是重新追寻内心的热爱,不依赖外界的反馈证明热爱的正确!
最大的感悟就是:当你燃尽生活热情的时候,正是该去追随内心热爱的时候。
正如文章所说,当你开始寻找生活热情的时候,就是寻找爱的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