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质大课堂家长学校年度课程非常有意思,主题是《大宝、二宝,男孩、女孩——是照书养还是照猪养?》。
首先,张老师介绍了阿德勒的一个观点——两个孩子之间间隔3岁左右最好。为什么是3岁呢?张老师认为,这样的年龄差能让兄弟姐妹更像兄弟姐妹。
如果两个孩子相隔小于3岁,年龄相近,父母在婴幼儿阶段难免精力不足、照顾不周,难以专注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若需求在婴幼儿期得不到满足,日后可能导致安全感缺失。
如果大于3岁呢?张老师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他问一位姐姐(姐弟相差十岁左右):“你觉得你和弟弟像亲姐弟吗?”姐姐回答:“不像,我一看到弟弟就想管他。”这不像姐姐,反倒像妈妈了。我家大宝和二宝相差6岁,在姐姐小时候,他们和普通姐弟没什么两样——有照顾也有争吵,有亲密也有矛盾。但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像姐弟了。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情感链接,而是这种链接更多是亲情,缺少了姐弟之间那种平等与尊重。姐姐也渐渐成了张老师口中的那种“姐姐”——看到弟弟就想管他。
那么,在多孩家庭中,什么样的兄弟姐妹关系才算正常?张老师指出,正常的兄弟姐妹关系一定存在冲突。而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这种冲突会转化为“积极的冲突”,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习,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为什么七零后父母常常难以理解现在的孩子?因为七零后父母大多来自多孩家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兄弟姐妹在自然而然的“放养”中形成了秩序——大的照顾小的,小的听从大的。大的自然成为权威,也承担更多责任;小的则在这样的氛围中向大的学习。
当然,多孩家庭中孩子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在于“父母站在哪一边”。张老师强调:“偏爱是人性,但更要公正。要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帮助年长的孩子树立权威、发挥优势、培养责任感。”
所以,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多孩家庭,父母的认知才是第一位的,必须“以孩子成长为中心”。
例如:“你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有多少时间与孩子聊天?”
“焦虑的情绪不应成为家庭氛围的主调,也不应成为批评孩子的出发点。”
“你与孩子对话时,认知是否不断升阶?——从身体、周遭上升到世界,从生活细节延伸到哲学思考,从亲子关系扩展到社会关系。”
在这个经济下行的时代,养活一个孩子已不容易,张老师为什么还要谈这个话题?有网友调侃:张老师是在为国家催生吗?
我想,张老师思考的始终是——怎样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他反复强调:“生命第一,健康第二,品行第三,学业第四,合群第五。”
父母是孩子生命成长中重要的促进者、影响者,甚至是塑造者。从多孩家庭孩子的成长反观现在的独生子女,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发现独生子女所缺失的东西,并尽力帮助孩子弥补这些缺失。
例如“孩子童年的消失”、“玩伴的缺失”、“附近的消失”、“社会情感能力的缺失”……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办?
小贝四年级时,我曾萌生组织“周末玩吧”活动的想法。我认为,同龄伙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帮助孩子积累社会化经验。后来我约了几个平时玩得好的孩子,家长也同意让他们每天早点写完作业一起去公园玩。孩子们非常开心,每晚都玩得很尽兴,但作业难免潦草了些(其实有课后服务,晚上还要写一个多小时作业本身就有问题)。大家急着写完作业就赶紧约着出去玩。两周后,有妈妈受不了了——这样下去心都野了,建议周一到周五别出去了。这一提议一呼百应,“玩伴”组织不得不解散,孩子们又回到有没有玩伴全靠运气的状态。
后来,我在县城参加《奶蜜盐》共读活动,结识了一些注重学习的父母。偶然提起“周末玩吧”的想法,没想到一拍即合。他们非常赞同,都觉得现在的孩子太缺少玩伴和玩的时间了,还说活动重启时一定要叫上他们。
当我们决定让孩子转来我的学校读书时,我觉得是时候重启“周末玩吧”户外活动了。于是再次向那几位家长发出邀请,他们爽快应约,还介绍了朋友加入。很快就达到了我初步设定的人数要求。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在育儿过程中到底应承担什么角色?我想,一定不是教师,也不是老师的助教。我非常认同张文质老师“生命第一,健康第二,品行第三,学业第四,合群第五”的理念。带孩子去撒野,去野外,去接触自然,去寻找伙伴……这或许才是父母最应该做、也最容易做到的事。
“农耕时代靠体力,工业时代靠脑力,智能时代靠情感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弥补多孩家庭环境缺失带来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孩子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