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飞鸟集•作业本简友广场日更好文
试梳理《如果大雪封门》作品的因果关系

试梳理《如果大雪封门》作品的因果关系

作者: 短毛碎 | 来源:发表于2023-08-31 13:14 被阅读0次

勤劳的鸟伯乐又开课了。经过卓老师从不同小说元素入手,对徐则臣的《露天电影》给我们再三深度剖析的课程后,他将这次的作业定为分析《如果大雪封门》的因果关系。这个题目看似不难懂,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说得清楚,试试看。

在写作业之前,将卓老师本次课程的内容简单梳理一下重点,与各位文友互通交流,也给自己备用。

课程的前半部分,他重点带来情节分析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

首先,小说情节有多重要?

这是一道不需讨论的题目,答案不会有二——非常重要。假若一篇文章的开篇已让读者失去阅读兴趣,快速浏览后文依然如同嚼蜡,即使作者用词再美,写作技巧再高,恐怕被“读完”的概率都是零。如何设计一个好看的、引人入胜的,环环相扣且高潮迭起的情节,尤其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太重要了。

市面上有很多相关的工具书。不乏大师版本,经典教材,随手一搜,任何一个平台都能列出不计其数的推荐书目。像《故事写作大师班》《这样写出好故事》《把人物写活》等外国作品,不但赚了我的米,还得了我的时间。但是不得不吐槽,西方作者的思维模式加晦涩的直译风格,以及严重怀疑译者可能没什么“实战经验”,只靠自己体会消化的话,恐怕书中精华得不了一二(当然,也不排除是我笨这个主要因素)。还有像《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等这样优秀的老作家的作品,在我粗略学习后的收获则是经验丰富,很经典,但太陈旧,没什么亮点和学习乐趣(此处可能是自我狡辩,省略五百字)。巴拉巴拉说半天的意思是:与时俱进,量体裁衣,教学相长里得来的经验,可能才是真的有用的经验。

我们可以从工具书中得到总结好的经验,再结合现下广阔的文学作品,学习体会得来“套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会了,但只有实操时才会感受到绝望。这种绝望不是来自于写不出来,而是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好作品。就像情节设定这么重要的环节,我相信像我一样“死去活来”的人应该不少。

情节设计无法“套路”。尤其是网文呈现“套路化”的风气更甚。像某平台说“每个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好像每个人也都能写一段网文似的。但,那种毫无新意的情节,在我看来不过是换个主人公的姓名,换个地方发生一些相同的故事而已。有啥看头?对于创作者也一样,能写就写点高级的爽文,别给网文拉胯,对读者负责,真的很有必要。

卓老师说,小说框架的东西更借鉴的是电影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结合起来学习和思考。在情节设置这个点上说,如果真的有借鉴的必要,绝不是靠简单“套路”,而应是总结出一些必要的规律和经验,再与自己的作品结合使用。

平时,我们是怎么设计情节的呢?

很多人都会选择经验。经验可以是不断写作和学习,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但这里边有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我们喜欢从真实故事里提取经验,或是亲历,或是身边的人和事。这个叫做生活经验,是完全可行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非常多。故事来源于生活,生活又不断产生新故事。但是,往往在写作中,我们不经意就把生活和艺术混淆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历都具有艺术性。

卓老师举了个例子,比如:饿了要吃饭。这是经验性的情节,但它并不具备艺术性。如果只是写这样的一件事,有什么好写的呢?就算作者能写出来,每一步也能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读者会爱读吗?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写“饿了要吃饭”这个主题背后的故事,与之关联的故事,有没有意外?怎么脱离俗套?最后如果能设计出一个让读者看不够,建立起和作者的共鸣关系的文章,那就一定是好文章无疑了。所以,为什么有的故事虽然洋洋洒洒写了万八千字,但依然让人感觉情节单薄,且缺乏意蕴,就是这里没有思考得再深一些。(必须得说,我能get这个意思,但是用起来确实有挑战。)

除了经验性的情节外,还有一种常见、常用的情节设定方法——找因果关系。由因及果,由果推因。按这个思路设计好的情节,一定不会单薄,不会是独立事件。这也是今天课程的重点内容。卓老师用刘庆邦的小说和《露天电影》举例,逐一情节正推、倒推,将各自原本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件因为设计了更引人入胜的情节而变得“好看”了。具体内容在此不作赘述,总之一句话——找对因果关系,丰满故事情节,把行为上升到思想,可读性就会提升。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中会有很多小情节的处理,越是处理得够细腻,因果关系的环环相扣效果越会更好体现。所以又说回下笔前该做的“正经事”了……(自我反省一小时)

好吧,丑媳妇也要见公婆,没有再躲藏的余地了,接下来我试着分析一下《如果大雪封门》这部作品的因果关系。


故事核:我遇到了林慧聪,同他一起等待大雪封门。

因:北京的冬天太冷,简陋破败的出租屋里,靠贴小广告度日的我和米箩、行健都需要吃点“好东西”补充能量。

果:我的“神经衰弱”对鸽哨声异常敏感,因此成为引导米箩、行健用弹弓打鸽子的好帮手。


因:林慧聪发现鸽子越来越少,在巷子里追着天上鸽子跑的他,遇到了被鸽哨快吵疯了的我。

果:我们从一开始不说话,敌视彼此,到我去广场碰到他,聊天,最后让林慧聪搬来与我们同住。


果:高考落榜的南方人林慧聪只能在广场靠养鸽子,放鸽子为生,艰难度日。但是,要看一场大到封门的雪的愿望是他所有的动力。

因:高考失利源于根本没见过雪的林慧聪竟然把作文写跑题,而且是大得离谱的关于下雪的主题文。倔强的他毅然选择去北京投奔二叔,并立下要在那里看一场真的大雪的愿望。


果:我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不再和米箩、行健一起打鸽子吃,有时还要刻意地躲避这件事。甚至还会和林慧聪一起保护鸽子,“我”变成了另一个“我”。

因:林慧聪和其他人如此不同,他善良(搬家时宁可买只鸡都不会杀自己养的鸽子);他有梦想(虽然这个城市不属于他,但这和他纯粹的,只想看一眼雪中的北京,只想在雪地里走走的愿望不冲突);他愿意体谅他人(听说“我”对鸽哨的声音很敏感,冒着丢鸽子的风险,他还是摘掉了鸽哨);他勇敢(宝来被打时,虽然他们并不相识,但会主动呼救);他有责任心(对变天时和搬家后鸽子的处境很用心);他单纯(屡屡发生的鸽子死亡事件,也不是他想不到原因,而是不想戳穿米箩、行健的“鬼把戏”,怀疑朋友)。总之,他和“我”本人及身边的任何人都不同,他的眼里有光。


以上是大情节的因果分析,还有一些小情节的因果关系:

比如为什么“我”更看重林慧聪?是因为米箩、行健的偷窃行为其实“我”瞧不上,但在林慧聪出现之前,“我”并“看不到”。这里边特别设计他们两人把鸽子弄死后其实是去“找女人”这样的细节,以及几位主人公的语言风格,无处不透露出虽然从当下的社会地位来看,可能他们四人并无二致,但其实林慧聪却有很大不同的事实。

再比如为什么林慧聪能和“我”最终建立更为明确的朋友关系,“我”也能发生改变?是因为开篇交代了宝来被打傻回了老家,所以林慧聪才能住进来。

再比如为什么以前打鸽子的弹弓没动窝,可是林慧聪依然损失惨重?是因为行健和米箩换了一种方式,秘密地掐死或是冻死它们。


嗯,大概我就能想到这么多。但是从今天的课程分析上来看,估计自己的梳理还是会漏掉了一部分信息,且听卓老师指正。

相关文章

  • 如果大雪封门

    如果大雪封门,我悲悯的 除了羊群,鸟雀再没有其他 我就会就地取雪温在壶里 省的去打水的程序 我会让火炉烧的很旺 或...

  • 如果大雪封门

    如果大雪封门 我就把日记本子拿出来 烧掉 在过去的我的灰烬中 埋上一颗梦 我要无畏 鲁莽 狂妄 如果大雪封门 何时...

  • 《如果大雪封门》和如果

    去年的年末,我在临沂市人民广场,在公园小小的一个角落,有家人养鸽子,红色的嘴细长的腿,浑身雪白,丰腴的像一个球一样...

  • 如果大雪封门 愿你不再离去

    ——读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能荣获“2016中国好书”,短篇小说集《如果大雪封门》是有独特文字魅力的。 或...

  • 省略的艺术

    读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闲来无事,看到《飞鸟集》中都在读《如果大雪封门》,怀着好奇之心,去搜罗了一下这篇小说,小...

  • 《如果大雪封门》之忆秦娥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徐则臣是7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2014年8月11日,他写的小说《如果大雪封门...

  • 作业|读《如果大雪封门》

    分析标题和开头 《露天电影》和《如果大雪封门》都是徐泽成的作品,当时卓老师推荐给我们,从题目来说首先吸引我第一时间...

  • 大雪封门

    先生走出去又打电话回来告诉我说,给孩子们都盖好被子,下雪了挺冷的。我拉开窗帘一看,真的下起了大雪,雪花漫天飞舞,纷...

  • 《如果大雪封门》徐则臣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冷风扒住门框往屋里吹,门后挡风的塑料布裂开细长的口子,像只冻僵的口哨,屁...

  • 读《如果大雪封门》 | 温热的雪

    一、夸一夸徐则臣的描写 最惊叹于徐则臣对环境和场景细腻的把握和感受,通过“我”的听觉视觉触觉感觉来描写场景,各种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梳理《如果大雪封门》作品的因果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rz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