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别人说,主动行方便,时刻留心身边是否有人需要帮助。
总是不等别人说,就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
但是乐于助人不是好事吗,有什么问题呢?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真正的“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本该是快乐的,而讨好型的人在帮助别人时,感受到的却是疲惫和痛苦。
乐于助人的重点在于“乐”,他们的内心是很满的,所以能溢出一些东西,用来滋养别人。
类似于那些充满能量、像小太阳一样的人,他们的能量很足,所以可以分一些能量感染到别人。
讨好者就不是“乐”,而是“苦”,他们的内心是匮乏的,于是希望通过帮助别人,向对方讨要一些东西来填补内心,比如对方的一句肯定。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费尽力气主动帮别人,不期待什么回报,只希望对方能给她贴一个“好人”标签。
讨好型人格的人的第二个典型特征,就是拥有一个“好人人设”。
讨好者很容易被这种“好人人设”给困住。
一方面,他们只顾着帮助别人,容易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另一方面,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把对方放在了一个不如你的位置上,但谁会甘心待在低位呢?
所以,对方会无意识地用“不感激”来挫败你,会觉得你帮我是你应该做的。
如果“好人人设”这么累,为什么讨好者还要维持这种人设呢?
他们是怎么形成这种习惯的呢?
首先,讨好型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训练出来的。
可能是被父母训练的,也可能是被周围的环境训练的。
比如大多数讨好型的人都曾经有过被孤立的经验,上学的时候,有些孩子为了不被孤立、融入某个“小圈子”,就得隐藏自我,讨好某些人,这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了讨好的习惯。
而讨好者之所以执着地做“好人”,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孤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坏一点”的经验不足。
注意,这里的“坏一点”是打引号的,不是说你要去做些坏事,而是说你可以不用那么费尽力气地做好事。
如果你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长大后,变成了一个好员工、好朋友,于是你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之所以拥有这些,都是因为你是个好人。
但其实并非如此。
叛逆的孩子就没有朋友了吗?
不主动帮同事拿快递的人就会被排挤吗?
显然不是。
相反的是,当你“坏一点”的时候,反而会拥有更好的关系,因为“老好人”反而容易被“吸血鬼”缠上。
讨好者总在帮助别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的界限感不够清晰,总想为他人的人生负责。
比如有些热心肠的人,看不下去别人吵架,喜欢去劝架,但往往两头不讨好。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人生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如何获得爱、如何获得朋友、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等等。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比如学习就是孩子的人生课题,他就不能把这个人生课题丢给父母。
更关键的是,一个人不应该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否则你不仅自己会疲惫不堪,还可能会费力不讨好。
日常生活也是如此,下次你不主动帮别人就难受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是时候分清楚人生课题了!
你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帮助所有人。”
如果你总是忍不住讨好别人,并且因此感到疲惫的话,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首先,你需要在思维上做出转变。
我是“好”的,不需要被证明;
自我牺牲,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其次,在行动上,你可以试着获得一些“坏一点”的经验,比如下次你忍不住想去帮别人的时候,先观察一下,如果你没有主动做什么的话,对方是否真的会对你另眼相待。
然后你会发现,做个“坏一点”的普通人,你仍然可以获得爱。
你选择主动帮助别人,应该是你理性的选择、善良的体现,而不是在恐惧驱动下迫不得已的行为。
帮助别人给你带来的应该是滋养,而不是损耗。
人们常说,“善良是一种智慧”,因为内心的冲突而不得不做好人,实在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真正的好人需要带点锋芒,把有分寸的善良给到对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