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如何演讲时,记得一句名言说过,如果你进入一个大房间,发现有许多人,这时你不要畏缩,要心理上觉得大家都喜欢你—— 这样就不会太紧张。
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从小受到外在影响的伤害,一般都怯于与人沟通。见了不熟悉的朋友或同事,有些面生的,一般说不两句,就没话了,然后飞也似地逃开。
或许你说,我也想主动去沟通,像开朗的人那样去谈笑风生啊,可身体不自觉啊。。
撇开心理上的阴影之外,我们害怕沟通,往往是因为条件反射于“沟通”字面本身而不去沟通,好像一听到沟通二字,就像土狼听到木法莎的名字一样,浑身发抖。
所以,我们被“物象”所迷惑其中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不能洒脱。那么,如何挣脱被这种表象所束缚呢?
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太自我了——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外在的扑面而来的事物,当然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本身没有错,可是错在于我们是被动的去感受,被动的去应付。想当然地认为让自己被动接受的、不能适应的都是于自己不利的这种潜意识认为——这就好理解了:我们面对的世界,被动也好,不适应也好,完全是自己的认知;因为你也完全也以去主动应对、主动适应。。没有人强迫你被动,哪怕是歹徒,也只能威胁你,试图控制你的身体反抗,却不能控制你的反抗意志;只有自己让自己先行瓦解,先行被动起来。所以,主动是先天赋予自我的。
所以,有道理常讲,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去体会别人的当时当景的喜怒哀乐。你以为别人 的大声喊叫,是对你的冒犯,实际上不过是别人对情绪的一种发泄,你要当个疏导师的角色,而不是一走了之(这里的别人指的是自己亲近的人);你以为别人的悲伤让你无所适从,实际上你只要主动去安慰一点点就好;你以为别人是来给你添麻烦,实际上别人不过是久别想念。。。
去体会每一个时刻,都视同一个新的机会,因为其中蕴藏的可能是精彩动人的故事。需要你去挖掘,而不是弃之而去。要明白去逃避,对你就是一个损失,因为过了彼时彼刻,话可能永远不会再那样说了。这就是为什么哲人说过,人不能再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你可能失去的是别人不可多得的经验,从而无法丰盈自己的人生。
以上,希望能释怀自己的内向心理,增加自己主动的力量。
体会这句优美英文:
Behind each moment is a new opportunity , holding brilliont stories just waiting to be explored .
(每一个相逢瞬间,都是新的机会,其中蕴藏的精彩故事,等待你去发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