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看一本讲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书的时候,其中讲到伎女的分类,从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官伎、家伎和民伎。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看到“伎”这个字的时候,想当然的会认为,“伎”是一种与演艺有关的行业,与妓女有本质的区别,属于卖艺不卖身的一种职业。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大概率上是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另一个是习惯了用现代思维去想当时的那种社会情景。事实上,在古代,伎和妓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古代人来说,使用通假字是常有的事情,至于在风月行业上的那些所谓分类,不过是人们的想象,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行业。
当我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不禁想到了潘金莲的悲剧人生。对于潘金莲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由于在《水浒传》中的角色定位,乃至于,到了今天,人们对潘金莲的印象就是一个不守妇道,与人偷情,谋杀亲夫的坏女人。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在这样一个女人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如果熟悉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就会知道对于一个生活在那个对女性肆意压榨的社会中,像潘金莲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中的小人物,就像是一粒微尘一样的存在。她的悲剧人生,可能从一开始已经注定,至于有什么样的结果,则是由她个人的每一个选择决定。
先来看她的出身,潘金莲从小就因为家中贫困而被卖到大户人家做家伎。古代社会的人口买卖,最先买出去的常常是女儿,哪里像今天的女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家伎意味着将来注定是主人的玩物,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的话,她的人生轨迹应该就像无数的家伎一样为主人提供服务。
当然,无论谁的人生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如果那些主人家道中落,或者是有什么需要用钱的地方,会毫不犹豫的把那些家伎给卖出去。某个角度来看,家伎不仅是有钱人家的玩物,还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似这样一个状况下的女人,是多么渴望有一个保护者。
那些命运多舛的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任何的风浪,都有可能把那些无根的浮萍吹的没有方向。看一下潘金莲的经历,先是有了张大户对她的眷顾,奈何这个张大户家里有一个母老虎,为了方便与她私会,就把她许配给了卖炊饼的武大郎。
也可以说,从一开始潘金莲的命运之线就没有在自己的手中。当张大户生病归西的时候,潘金莲就没有了保护,一些好事的人看到有机可乘,就开始上门骚扰,两口子无奈离开了清河县来到了阳谷县生活。
事实上,如果大环境不改变,弱者到那里都是会被欺负的,幸亏武大郎有一个能打虎的弟弟,这个弟弟的到来,给潘金莲带来了希望。如果能够成为武松的妻子,自然是没有人再敢欺负她了,这也是很多像她那样的人共同的想法。
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够有这样一个漂亮嫂子主动投怀送抱,可能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像《金瓶梅》中的吴六儿就是与潘金莲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同的是,她最后与他的小叔子终老一生,而潘金莲则成了武松的刀下鬼。
潘金莲的悲剧人生既有自己的成分,也有社会的成分,还应该有那些诱惑者的成分。当王婆看到了西门庆被潘金莲的美色诱惑之后,感觉到可以从中渔利,为了能够从西门庆那里得到好处,不惜利用潘金莲这个诱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潘金莲被武松拒绝之后,有了西门庆这个替代品,让她重新燃起了获得自由的希望。
正是有了以上因素,才会有了后来一系列的故事,某个层面上来看,如果没有一些糟糕的决策,可能就不会有那些糟糕的结果。反过来看,在潘金莲的悲剧人生中,更多的是那些糟糕的决策,才会形成了一步步走向人生中的深渊的结果。假如说让潘金莲再重活一次,如果不能够想办法改变人生中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改变悲剧人生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