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最开头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即《无声告白》。故事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其中的道理甚至在没有读这本书以前也早已在网络上了解过。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从小我们就被压力与竞争的恐怖氛围笼罩着,我们被告知要赢在起跑线上,同时许许多多的告白也在这片土地上无声地呐喊着。
故事的核心线索就是莉迪亚之死,在一个看似最平常不过的日复一日中,她以无声告白地形式永远地留在了昨天。莉迪亚为了讨得母亲的欢心牺牲了自己对人生的掌控权,也造成了母亲对其望女成凤的思想越来越极端,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寄托在莉迪亚身上,而莉迪亚永远只有两个字:“好的。”最后一次她真的说了不,但真的只是最后一次,没有下一次的机会,说完她就告别了。母亲曾经对这样的想法一度感到十分的骄傲,她觉得为女儿打造了一套完美的蓝图,进而对女儿越来越严格,给女儿的压力越来越大,压得莉迪亚喘不过气来,莉迪亚几乎也没有地方可以宣泄这样的压抑情绪,她还在劝诫自己这样做很开心,其实身心早已疲惫不堪,所以最后在被点醒后,醒悟反而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的,醒悟后她就选择了告别,永远的告别,留给父母自行去探索死亡的原因,也在探索中逐渐地揭开这个被压力捆绑了一层又一层的疲惫的灵魂。尽管最后母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但也为时已晚,她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美好强加在女儿身上,她自以为十分了解的女儿,其实隔着十万八千里,而且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她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她讨厌她母亲对自己的束缚,殊不知自己也成了束缚者,她深深地自责悔过,但无法挽回莉迪亚的离去。
文章还谈到了夫妻、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蜻蜓点水般地对同性爱情进行了描绘,但最重的笔墨还是留在了父母与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如何平衡好对子女教育的这杆秤,不能缺也不能过度,父母在子女的一生中充当的是守护者与引导者但绝不对是决定者,教育不是束缚,不是灌输,而是启发。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导者。
写在最后,也写给许许多多“被”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朋友们,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渠道,尽管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也许你觉得父母一点都不通情达理,想法甚至不可理喻,你骨子里有反抗有倔强有对人生自由的渴望,但是如果你知道你的父母是爱你的,请别以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这非常的不负责任,而且得不偿失。其实我们都知道,冲突对峙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更加尖锐;逃避更加不是方法,因为你知道问题一直在那里;沟通也许书面也许口头,尽可能地沟通,起码要去尝试着沟通,在要求父母别太自私多站在我们角度想问题的时候,请你也做到这一点。你觉得你长大了吗?长大了,好,请你觉得对自己负责的同时,也对他人负责,更别提对自己的父母。我希望在人生里可不是以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Everything I have told yo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