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的第一篇是《关雎》,是中国最最古老的、影响最大的爱情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娶一个窈窕淑女为妻,是多少男人的梦想。
能娶到“窈窕淑女”的,只能是君子,“君子”是《诗经》时代对好男人的美称,有德之人才能被称作君子,这种“德”就是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是尊礼守制,循规蹈矩。
比如《关雎》里的这个男人,他想念那个"窈窕淑女”,就是关在房间里独自思念,在那里辗转反侧,绝不会偷偷地去和姑娘约会,他等着父母替他完成了那一套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繁琐、复杂的程序,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喜气洋洋的婚礼后,才会和淑女见面。所以,“君子”的老婆是父母给娶来的。既然是父母给娶来的,娶哪家的姑娘,只能由父母决定,君子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君子是只婚不恋的。

《诗经》里有一篇《静女》,是写一位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偷偷约会的。
诗曰: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从诗里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和姑娘约好在城里一个偏僻的角落见面,小伙子先到,没看到姑娘的影子,急得抓耳挠腮,不停地走动,心里很紧张,担心姑娘要是不来可怎么办?他又安慰自己,姑娘是喜欢自己的,她曾经送给自己一个红色的笔管和一枝荑草。
背着家人偷偷地约会,在那个时代是不被允许的,是很丢人的事情,是要被人骂的,所以南宋理学家朱熹写《诗集传》的时候,就不客气地说:“此淫奔期会之诗”。

《诗经》里有一篇《将仲子》,将读qiāng,请求的意思。仲,在家里排行老二的人。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写一位姑娘请求那个“仲子”,不要偷偷跑到她住的地方来找她,不要爬墙攀树,她说,不是心疼她家的树,虽然她也想念他,但她担心被父母发现了挨训斥。下面还有,“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总之,人言可畏。这里的这位小伙子更大胆,经常想办法跑到姑娘的窗户下边,搞得姑娘胆颤心惊的。
《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当时的舆论对这种行为是决不允许的。

《诗经》里还有一首有名的弃妇诗,题目叫《氓》。《氓》写一位姑娘在婚前和那位男子见过面,男子跑到集市上和姑娘商量婚事,姑娘说男子没有良媒,没法结婚,小伙子很生气地走了。后来,两人也按正常程序结了婚。婚后,女子勤苦操劳,日子越过越好。男子却越来越暴戾,最后还把女子给休掉了。
女子感慨地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兮。女子耽兮,不可说兮”。意思是,姐妹们呀,你们千万不要对男人用情太深,男人的感情最靠不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不要看他们一开始信誓旦旦的,转眼间就变了。

大体说来,古代的贵族家庭为了子女将来能匹配门当户对的婚姻对象,比较重视子女的礼教,对子女约束比较严,所以贵族家庭子女私会的可能性比较小。一般的平民家庭需要为生活奔波,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管束子女,私下相会的可能性比较大。
《诗经》时代如此,以后的时代也大体如此,我们读《红楼梦》就会有这种感受。
京剧《墙头马上》里有一段搞笑的科诨表演,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关大门,关二门,关好了前门,留神有人走后门。
是门你们都关紧,
要关好了院门房门窗门柴门热门冷门防盗门,
怕的是小姐出闺门。
所以,可以说,“君子”只婚不恋,“小人”有恋有婚。或者说,古代的“好男人”的媳妇是父母给他娶的,“坏男人”的媳妇是自己忽悠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