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小班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中班是二十到二十五分钟,大班是三十分钟左右。这么短的教学时间是依据了孩子年龄特点,这里包含了孩子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制定的,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那么,在这样短的教学活动时间内,如何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时间,这对于我们幼儿园老师来讲,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什么才是高效的教学活动呢?高效的,有效率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孩子们积极参与、寓教于乐、气氛活跃,并且有所收获的教学活动课堂。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孩子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老师是观察者和指导者,是孩子们非常乐意参加的活动,也是孩子和老师共同进步的一个平台。
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中,改了这几个不经意的教育行为,课堂效果翻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幼儿园老师往往几个不经意的教育行为,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课堂的效果,降低了教学活动的效率,还耽误了不少孩子们宝贵的时间。那都有哪些教育行为呢?
一、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叫很多孩子回答。
例如,老师在组织孩子上一节语言的看图说话的课程中,当老师提问:图片上这是谁?明明就一只小猫在那里,老师叫一个孩子回答了小猫后,后面还有小朋友要说,老师又叫他来说,结果他的回答还是小猫,这时还有小朋友举手要回答,老师也不好拒绝,就接着再叫下面的小朋友回答。
分析: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既不具有开放性,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老师叫了三四个小朋友回答,不但浪费了有限的上课时间,这个问题对于孩子发展的价值也不大,这样的行为就是降低了教学效率。
老师应对方法:当老师问这是什么?请一个小朋友回答是小猫后,老师可以让大家确认一下,是小猫吗?大家回答是后,就进行下面的问题。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还让每个孩子参与了回答。
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中,改了这几个不经意的教育行为,课堂效果翻倍
二、在教学活动中,当需要人手一份的材料时,老师会一个一个地发。
在进行美工或者科学活动时,有时老师需要准备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在发这些材料的过程中,老师就显得尤其忙乱,又要看着孩子不要乱动,还要一个一个的给孩子发放,孩子只能等着老师发东西,无所事事。
分析:这样发放材料,如果班上孩子数量多,老师自然发的时间就长,孩子等待的时间也相应的加长,这样使无谓的时间都浪费在这里了,就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老师应对的方法:老师要根据小中大班孩子的不同能力和特点,充分发挥孩子好动的特性,让孩子来参与,例如:小班孩子可以分组发,也就是老师把纸放在桌子中间,小朋友自己拿;中班孩子帮忙发,每组请一个小朋友发;大班孩子自己取,把所有的材料分放在不同的位置,孩子可以根据需求自己取。这样做,不但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小朋友都参与其中,根据老师的指令做着不同的事,促进孩子的发展。
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中,改了这几个不经意的教育行为,课堂效果翻倍
三、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只是用平淡的语调给孩子讲述,或者高声组织纪律。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语调平淡。基本都是一个声调跟孩子说话。例如:老师会像播音员一样说:小朋友,我们今天上一个关于小猫的课,小猫有四条腿,有尖利的爪子,它会抓老鼠等等。老师就用这样平淡的语言讲述着,有的孩子听着听着就不爱听了,或者跟其他小朋友去聊着别的小猫的故事了。这时老师只好中断,用自己的高声音压制孩子,让孩子听自己说。
分析:幼儿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是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也就是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在行动中体验中学习,在看具体形象的事物中获取知识,靠听觉来学习的方式本身就不符合这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此,长时间的,又是平淡的声音让孩子去听,孩子就容易注意力分散,就不愿意听了,自己干自己的事了。这样,就降低了教学效率,耽误了孩子学习的时间。
老师应对的方法:如果老师适当的加入一些声调的变化,例如有时神秘,放慢语速一个一个字慢慢说出;有时小声音,好像悄悄地说话;还有时学着生气的样子说话,这样就可以延长孩子听的注意力时间,也避免了老师用高调声音叫嚷孩子,再组织纪律,不用把时间耗费在没用的地方。
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中,改了这几个不经意的教育行为,课堂效果翻倍
四、教学活动中,有趣的动作模仿,老师只叫一人来,其余都坐着看着。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都非常清楚我们的课堂是坚持动静交替的原则。也就是不能让孩子只是听,还要有操作、有游戏等等,这样就容易吸引孩子。例如:我们同样上幼儿园语言的看图说话的课程,当我们老师问完小朋友这个图片上是谁?小朋友回答是小猫后,那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可能会有让小朋友学一学小猫怎样叫?
这个时候,我们很多老师怕出现乱的课堂秩序,就会叫一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学,让其他小朋友都坐在看着,或者一个一个来学,使得这个教学环节就长了许多。
分析:老师这样的教育行为,第一,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学小猫叫,都会情不自禁地学起来,老师再制止,不但显得课堂秩序更乱,还耽误了时间。第二,其实学小猫叫这个教学环节没有更多的教育意义,只是为了让孩子动静交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不如让孩子一起学更发挥其作用,又节省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老师应对的方法:像这种小班的简单模仿动作,就可以让小班小朋友一起来学。既调整了孩子只是坐着的学习状态,又吸引了孩子的兴趣。到了中大班,一般模仿动作有一定难度或者创意,可以请愿意模仿的小朋友来表演,然后让大家点评,这样的环节既有趣又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无形中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中,改了这几个不经意的教育行为,课堂效果翻倍
五、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爱走到一个小朋友跟前听他一个人回答问题,忽视了其他小朋友。
在幼儿园教学的课堂中,老师们还有一种不经意的行为,无意中就降低了课堂效率,就是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把小朋友按扇形坐好,老师坐在对面中间的位置进行教学,但当老师让小朋友回答问题,或者请某个小朋友看图片时,总是习惯走到这个小朋友跟前,就似乎变成了老师对这个小朋友一对一的对话了,其他小朋友就没有事可做了,只好等着,或与别人说闹。
分析: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因为我们必定是集体教学。无论我们是因为孩子说话声音小,还是想亲近孩子,而做出了这样的教育行为,那就意味着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存在,时间占用的越长,集体教学的效率就会越低,换句话说,我们老师是在集体教学中耽误着大家的时间。
老师应对的方法:当老师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有小朋友说话声音小,或者不敢说的现象,那老师应该,第一鼓励孩子大声说,让大家都听到。第二老师可以平和地告诉这个小朋友没听见,那就有可能这个小朋友会大声再说一遍,也有可能坐在他旁边的小朋友听到了告诉老师。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孩子当众讲话的能力,也调动其他孩子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自然课堂效率就会提高,还会使得孩子们积极的参与。
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中,改了这几个不经意的教育行为,课堂效果翻倍
以上,说到的这些教学行为,之所以称之为不经意的,是因为许多老师还没有感觉到这样做影响了教学课堂效率,还认为是正常的教学现象,因此列举了这些行为,当然,还有一些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也是影响教学活动效率的原因,这些都是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实践,慢慢体悟,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对于幼儿来说,一节课或者说一个教学活动的时间根据年龄从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不等,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作为老师如何让每一分钟都发挥着其教育作用,让每一个孩子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并且还能够让孩子多表达、多思考,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也是我们作为老师珍视了孩子时间,把孩子的发展放在首位的提现。
因此,幼儿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把孩子作为发展的主体,把自己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这样就会慢慢克服这些不经意的行为,从而也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