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自卑与超越》第七章。学校的影响。
这一章讲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这几章内容让我感觉我读的是本育儿书籍哈哈哈。不过还是可以反思到自己身上,儿童时期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甚至已经造成了一些后果,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跟自己和解也是人生的重要课题。
小记:
每当我研究成人的时候,我总会发现:他们在儿童早期留下的印象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生活样式上留下了无法拭去的印记。发展的每种困难都是由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所引起的。
在教育中引起最大困扰的,并不是儿童本身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他具有的各种限制。假如一个儿童知道他的智商很低,他可能觉得全无希望,成功已与他绝缘。
孩子们最常犯的错误是相信他们再也无法进步了。
认为性格中有遗传成分的信念只能称为迷信而已。这种迷信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当人们想要逃避责任,并对人类行为采取宿命论的观点时,性格特征是来自遗传的理论便自然而然地出现。它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想法。
一个孩子出生之后,他的潜能足以使他往任何一个方向发展。他所选择的途径决定于他从环境和从自己身体所接受的感觉和印象,以及他对这些感觉和印象的解释。此外,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能够妨碍兴趣的,并不是遗传,而是灰心或对失败的畏惧。在每种不平凡的能力后面,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异乎寻常的遗传,而是长期的兴趣和训练。
从事教育的人假如把性格和智力的发展全部归之于遗传,那么他在职业中还能希望完成些什么东西呢?如果我们了解孩子们的性格,一定比对他们茫然无所知更容易掌握他们。
1.教育的变革
现在流行的教育理想是:我们应该教儿童多为自己着想,应该为他们创造学习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机会,应该让他们分享全部的人类文明,并对它有所贡献。我们不再希望只训练孩子去赚钱,或在工业制度之中谋得一席之地。
2.教师的角色
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都是学校教师的工作。
落于人后但不是心智低能的儿童,多半是在适应社会生活时犹豫不决。
教授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紧密连接,使孩子们能够看出这种教导的目的和他们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3.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
有一种说法认为,要加强班级里的同学的团结和合作,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们自治。
4.天赋与习得
心理功能发展中的最大因素是兴趣,我们已经说过,能够妨碍兴趣的,并不是遗传,而是灰心或对失败的畏惧。
5.区分孩子的个性
老师应该熟知所有的学生,否则他就无法培养出兴趣和合作。假如在几年时间里,学生们都能跟随同一个老师,我想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懒孩子得到的另外一点好处就是,当他做了一点点工作时,别人就会夸奖他。
6.顾问会议的工作
1.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学校是用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并继续推进他们的工作社会生活要求孩子接受比家庭教育更高级的教育,所以就有了学校。
2.学校最早都能看到一些传统权力的影子,欧洲学校是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中国亦是如此,最早的私塾也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读。
3.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一个刚刚踏入校门的孩子需要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与人合作,但如果他在家中习惯了被人宠爱,那么他必定离开父母会大哭大闹,由于在学校不再受宠,他就会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打击。
4.学校教师的工作既要关注儿童的困难,还要纠正父母的错误。
5.阿德勒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他不认为孩子在一出生就具备善与恶的区别。
6.杰出的人才并非具有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拥有持久的兴趣和努力。
7.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说:“你没有数学能力”,“你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你从来都不会好好说话”,等,这些标签会让孩子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和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