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悟后起修
眼下,人人都喜欢讲国学,喜欢说修行,但是同样是修,有人修的行,而有人修的完全不行。为什么呢?修行,这的行,就是行的准,行的稳,行的狠。而不是动来动去,啥事也没有?我们都知道人有身口意这三个端,弟子规上也说过: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也是说,人读书的三个部分:心到,眼到与口到是各不相同的。眼到就是身体到。然后是口到。最后是心到就是这里的意义能够出来。

我们的学习是次第关系的,一定是先有身到眼到,然后有口到,最后是心到意至。这样整个意识就是由浅入深,从眼到大脑,从大脑到心,我们经常说人的眼距离书本是一尺,用西方的术语就是33.3公分,我们来解释的意识是眼与书这一个信息,也就是身体与信息是距离30公分,而眼与大脑距离3公分,大脑与心的存入可能只有三公分,但是这三公分,可能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牛不喝水强按头,也就是说,我们把全世界的水都放在牛的面前,如果他自己不渴,这一些水与牛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一个距离就是眼与书本的距离,再多再好的书本,再完美的信息流,网络上无比完美的网课,如果眼晴不看,这30公分就永远走不到。而眼看到了,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启动,而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则这一个3公分就过不去。而大脑动后,心不动,想法多却没存储下来,整个头脑最后还是一片空白。真是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读了半天,书是书,人还是人。全是白扯。

在另一个方面,道德经上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里的意识就是我们也有很多的学习的过程之中,整个的信息没有入口,只是入的身体,入了眼,结果人的心没有变大,人不是在道上去学习,却只是眼耳鼻舌身这六识变大了。这就象是大禹治水,要疏通大水入海。结果某一个地方出现的堰塞湖,在那里把能量堵上了。修身也是如此,修身最终是为了修好这颗心。心象大海一样,在最低处,可以纳百川,但是没有成想修来修去,水没有到海却在身口意这一些小我上堵上了,把身意,口意与大脑修的特别大。

西游记里就专门讲了这一个故事:说是有六个强盗来抢唐僧,被孙悟空打死了?第二条奇怪之处在于他们的名字。《西游记》中写道,他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几个人的名字还有意思,都是一个感官加一个动词,再加一个名词。
大家还记得有一次唐僧遇到乌巢禅师,乌巢禅师教唐僧的经里怎么说的吗?乌巢禅师传授给唐僧的经里,有一句让人印象很深的话“无眼耳口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意、身,分别代表视根、听根、嗅根、味根、触根、念虑之根,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六根”。这所谓的六贼,其实是象征着人的六种欲望。是佛家要求人们克服的对象。
“六根清净”,是佛家对修行之人的要求。联系这章的章节名《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就很好理解了。孙悟空打死六贼代表他克服了自己的六欲,以后六根清净,就可以一心一意当和尚了。这一章象征着孙悟空克服六欲,皈依佛门。而六根如果不净,六根就联接到了六尘。化为眼识耳识身识这六贼人。就是这六贼来抢了人的财富与时间。

人一定是悟后起修,用《大学》的话,事有终始,物有本末。一定要找到那一个终点,以终为始,才找到修的方向,与修到心的感觉,用一个老师的话,一定是先吃到水蜜桃,明白那是什么感觉。然后与自己修行之中的感觉进行对比,对了就继续,不对就要改变方法。如果没有悟,就象山西人没吃过水蜜桃,他人一讲那一种酸酸甜甜的感觉,他一下明白,哦,这是糖蒜啊,于是天天忙着找白糖红糖黑糖,找一大堆的大蒜修来修去。心没有修出来,身口意都变大了,大蒜红糖找来一大堆。

六个贼人为什么能够长大,在我们日常的修习过程之中,心没有找到入海口,于是我们的身体内色受想行识这一些小我都无空下去。天天积累,变成色成了感觉,受成了感受,想成了感想,识成自己我执的。最后,啥都会了,啥都厉害,但是,但是就是不行啊,天天忙来忙去,行不通,行不得,行踪全乱,象个花粉在热水里动来动去,为什么动?动的结果是怎样,自己一点都不知道,我们换一外名词叫布朗运动,用几千年老夫子的话: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