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竟有好长时间没听到“良民”这个词了,早先是在抗日剧中,有中国人对鬼子说自己是“良民”,以便让鬼子放行过去。
不知怎的,这个词听起来特别扎耳,可能是有心理阴影了。
有“良民”,就应该有非良民,也就是“差民”喽?
如今的我们... ...?属于什么民?
妻在窗口单位工作,每天要与各色人等打交道。这些人当中什么脾气性格的都有,大多都是文明礼貌通情达理的,当然也有个别死搅烂缠蛮不讲理的。
那天因为晚上要去父母家,开车去接妻下班,到了她单位,她还在忙着加班给人办业务。
她那几天感冒得厉害,嗓子痛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但她一直没有请假(因为按照单位规定,请一天假就要扣一百块工资),她只得带病坚持工作。
哪个人生活得都不容易啊!
那两个还在那儿办业务的是两口子,我大约模糊地认识他俩,好像俩人都在政府部门上班,男的还是某个重要部门的领导。
大约是他们也认识我,见我在那儿等着接妻子下班,才恍然大悟似的,与我交谈了几句。
因为他们的手续不全,妻子给他们列了个明细,其中有他们本单位提供的证明。
我懂得,这是材料审核的要件。
那个女的好像是嫌麻烦,说:我们都是“良民”。意思是你对象(指我)认识我们,还需要提供什么证明!
我只得笑了笑,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
他们所说的“良民”,大约是指守法公民吧,或者说是在公安机关没有违法犯罪记录的公民。
可是,他们办理的这些业务与自己是不是“良民”没有关系,按照规定只需他们的单位提供一下证明而已。
而有些人,就是想尽千方百计地不提供相关证明,而只想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如果人家因为自己手续不全而不给办,就不满意。轻则当场表示不满情绪激动,重则来个投诉上访闹个人仰马翻。若找不到对方的毛病,就说人家态度不好等等。
反正我的事情你没给我办好,我就不满意。至于为什么没办好,概所不问。
因为现在搞“放管服”改革,推出一项政策叫“容缺受理”,虽然他们的材料不全,但妻还是先给他们受理了,告知他们下次来时把材料补全。
当办完这些时,已经下班超过半个小时了。
在回家的路上,妻说这人的态度一开始可不好了,提前堵在那儿惟恐下班走了,说他对象一会去送材料,一直等了大半个小时,连一句客气话都没有。加个班无所谓,关键是受不了那个骄傲的态度。
我说相互理解吧,人家肯定也是着急。
妻说,关键是他说话的神气太让人受不了了。这些年当官的见的多了,也没见他那样的。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我劝慰她。
其实在窗口单位工作,哪有不生气的?
我曾经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个人,一旦当了点儿小官,手中有了点儿权力,整个人就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他往往把别人对他的服务当成了理所当然。
我知道有个词叫颐指气使,也知道还有个说法叫“官本位”。
其实,仔细想想,真正的“良民”,更多的并不是一个人没有违法犯罪的记录(这样要求其实太低了),而是他的个人修养,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格局和他的同理心。它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当中,体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体现在对人对事的足够尊重上。
那么,让我们都做一个真正的“良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