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看上去懒惰,其实不是身体上的懈怠,而是一种刻入灵魂的不安,让她在生活中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难以放松地去体验。
她不是不想积极生活,是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坦然地活”。
述职报告明明准备很充分,却在会议室发言手抖到握不住激光笔;
约会前,早起两个小时画的精致妆容,因为别人一句玩笑甚至是夸奖,懊悔到深夜不能安睡;
和朋友聚会,不敢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哪怕在家休息,也觉得“不做点什么就有负罪感”。甚至她会因为今天过的太平顺了,而担忧“接下来是不是有不好的事发生”。
光是维持这种紧绷的状态,就把她耗得筋疲力尽。
我们看不到她小时候的样子,但她的潜意识还记得。儿时,最正常的哭泣,都会在父母的吼声中憋回去;小小的她实在撑不下去了,必须哭一场也得藏在没人的角落里,捂着嘴巴无声的流泪,生怕因为发出声音,引来长辈的咒骂!
她想分享开心,被说为“张扬、没见过世面” 。她有情绪没人安慰,得到永远都是无休止的指责——她学会把不安藏在心里,用“假装没事”来面对一切。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长期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她的“安全感系统”发育不完整。面对生活,她如同在黑暗中独行,根本没有坦然的底气。
她的大脑习惯了“紧绷”,很难进入“坦然放松”的状态。
她的行为表面看是“懒”“不灵光”“不想动”,但从成长经历来看,那是她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选择的防御。你以为她不想改变,其实她根本不知道——除了“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还有什么活法。
她不是懒,是被不安笼罩后的筋疲力尽。不是不想努力,是从未体验过坦然的力量。
如果一味地让她去“成长”“奋斗”“社交”,那是逼她敲碎保护自己的壳。
她的根本问题不是没有生活目标,而是从小就没有获得过安全感,没人给过她明确的方向,她们没办法对自己的选择进行有效的判断,边做边怀疑。
她活得完全像一只“惊弓之鸟”,慌不择路,哪里有精力规划未来?
别急着催促她。请先允许她什么都不做,让她知道“可以不慌不忙”,给她一个能安心的港湾,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
她只需要坐下来安静的喝一杯下午茶,窝在沙发里晒一下午太阳。不用担心被指责,不用担心错过信息。
那时你再看她,就会明白:她不是不行。只是太久没人允许她,坦然地活。体验过坦然,她的安全感会回归,慢慢她会活成她自己的小太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