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上映的《红海行动》不知道你们看了没有。阿姨被朋友圈被朋友被同事们各种安利,趁着休息日去看了。看得我在电影院里握拳忍泪,很想找个人来喝一杯,敬那些赤血丹心的灵魂。
1
感谢这部电影 让我们这种身处在和平年代强大国家的群众知道了什么是战争:
满耳的哀嚎呻吟和轰鸣枪炮声;遍地的断指残躯 ;到处是绝望垂死之人 。
不知道哪里会飞出一颗子弹直穿身体,也不知道藏身的地方会不会被炮弹炸成碎片,或者被敌方用亲人的生命相威胁,作为人肉炸弹去伤害自己的同胞。
通讯员看到自己的断指之后的哀嚎、观察员面对子弹的惧怕、石头炸烂的脸露出森森白牙和那一句“好疼啊”、陆琛扔手榴弹被炸掉的胳膊、以及特战队员登上巴士救人时看到到处焦尸碎肉时眼神中的无措和彷徨... ...
他们也会痛,也会害怕,也很脆弱。他们也仅仅是血肉之躯不是钢铁铸成。
我时刻揪着一颗心,害怕他们前一秒还在战斗,下一秒就死去了。
但当看到庄羽拼死修复通讯设备,观察员克服紧张射出关键一枪,陆琛胳膊炸断后仍自我救助。我看到中国军人的坚韧和坚定。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炮火挡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2
电影是根据在2015年3到4月间发生的"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蛟龙突击队同样也真实存在并非虚构
不由想到去年看的《无问西东》,沈光耀的故事也是真实改编的,原型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沈崇诲,飞机穿越云层奋勇杀敌,生命最后一刻仍不忘与敌舰同归于尽,何其英勇,可歌可泣。
但,我去翻阅史料却发现,真实的历史却更让人唏嘘心痛:
抗战时期,我国空军才刚起步,设备和培训都跟不上,许多年轻的空军飞行员不是死于与日本的对战,而是死于飞机故障。
电影里驾驶飞机冲击敌舰的事迹,只是衍生出来的故事,沈崇诲的牺牲跟飞机故障有关。
林徽因在《哭三弟恒》写道: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瞭——
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
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 ...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
... ...
那些年轻的生命,那些保卫家国无畏的灵魂,不是在战场上英勇就义,是“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我们的武器不如人家,甚至没来得及对战就因机械故障而死。
3
还好,中国现在变得强大了,在《红海行动》里,我看到了先进的军事设备。各种枪械、带炸弹的四旋翼小型无人机、铁索破墙、翼装飞行。
甚至,剧中观察员李懂用的激光枪瞄镜,就是我们博冠的沙漠之狐:
公司里事先都不知道,上映有同事看完才激动说起,接着是全公司的互相安利
就好像,我们的产品真的在这次行动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观察员用它观察到了敌军并协助狙击手完成了了不起的任务一样!
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博冠光电】发的狙击手身边的观察员是做什么的?(附“红海”军备一览)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
国家的强大,在于经济发达,GDP数字飞涨,在于强硬的军队和坚固的国防。是各行各业的企业,个人创新汇聚的成果。
从《无问西东》学子弃笔从戎,明知设备不如人仍前仆后继上战场送死,到《红海行动》不放弃一个中国公民的大国形象,上映时间只隔了1个月。但中国是走了80年!
致敬每一个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守护着的中国军人;致敬这80年间为祖国发展努力的每一个人
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