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个小幽默:
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二位批评家相遇了。
“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
“我恰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
生活中有太多让我们生气的事。
被别人欺负了,生气;别人不理解自己,生气;吵架吵不过别人,生气;被别人占便宜,生气;无缘无故被人诋毁,生气;不被尊重,生气;自己的付出别人理所当然的接受,生气;被人故意捣乱,生气……
生完气,事情也没解决,还会继续发生。
最近接触一个案,在学校里被同学欺凌,让她代付淘宝账单;不经她允许拿走她的物品;逼她与男生交往然后偷拍照片去传播;嘲笑她穷鬼、不配上大学,就应该回家种地。
她很生气,同时又怕对方说她小气、穷、没交过男朋友,所以不敢为自己声张。即使不愿意也去做了她们要求的事情。
欺凌就愈演愈烈。
最终是她离开。
你怕的,对方都知道。
谴责对方“怎么这样!”期待对方改变?
不能反抗不敢反抗,通常也是认同对方的价值观——穷是不好的,我不该穷,穷都是我父母的错,我就应该有个男朋友,这么大了还没交男朋友是不正常的。
认同了,而自己的境遇又没变化,没有达成那些标准,那就继续被欺压。
有一天达成了这些标准,如果继续认同这样的价值观,会不会欺压别人,或者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欺负,逼迫自己的孩子要达成这样的标准?
这个循环这是应了《被压迫者教育学》
清楚自己的边界,拿回自己的权力,回到自己的跑道,不要在别人的模式里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