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读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感
199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中正在举行一场重要的会议“情系中华”,会上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发布了《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讲演,对祖国教育现状进行了剖析,对中国学生应该怎么了解自然学科这一话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这种情况都是没有真正理解《四书》中提到的“格物”、“致知”所致。
我国传统的教育,深受“四书”的影响,而“四书”中提到的“格物”、“致知”本意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是我们的祖先首先提出了这种优秀的理念,却没有真正的去践行这种精神。丁肇中在会议上举了明朝著名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情:王阳明先生搬着小板凳对着竹子“格”了七天,终因头疼而宣告结束。
这篇文章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读完文章,认真备课,教学此文自不用多说,但之后我却陷入了深思。我对于写作的爱好,是不是也像王阳明先生“格竹子”似的,曲解了真意。把对物的探究理解为了对自我的反省呢?
自参加简书日更以来,我常常陷入无素材可写的忧虑之中,常常对着墙壁发呆,“绞尽脑汁”也没有办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丁肇中先生提出的真正的“格物”——分析优秀的文章呢?道理都懂,很多自媒体文章的写作无外乎是搜寻热点且有争议性的话题,按照一定的便于读者理解的逻辑叙述故事、论证观点,最后再模仿爆款文章的套路设计标题。可是我因没有踏实的进行“实验”去检验自己的文章写作能力,只是在空想、纠结之中。
自然学科的研究需要真正的格物精神,写作业需要真正的格物精神,冰心先生也曾经说过: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可是很多像我一样苦苦“热爱”着写作的人,却没有真正去实践“好读书”,没有真正的体验到“读书好”,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好的书籍几乎可以说到处都是,为何我们却陷入了迷惘之中呢?
没时间吗?没精力吗?没书对吗?
没有科学的实验精神吧,因此读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真的收获很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点赞、评论。
22年度年度营第1篇,859字,共累计895字,以此类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