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与物游——虞晓勇教授书法作品展”,2020年9月18日下午三点在文津阁古美术馆隆重开幕。
“神与物游”出自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神与物游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实际意思就是神与物游。“复”是物之初,亦即万物背后、使“万物并作”的道,它是不能仅凭眼观,而是要靠神遇的。这既是中华传统的审美方式,神与物游,方可“观复”。虞晓勇教授广涉金石碑帖,集百家之长,在厚重残缺中寻古拙,在严谨瘦劲中寻灵动,自然不动而万物生。虞晓勇教授的创作构思“思理之妙,神与物游”,即真切的神与物游。本次展览选取了虞晓勇教授20余幅作品进行展出,以丰富的笔触展现了习书感悟。
虞晓勇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虞晓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会员、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书协理事。出版专著《隋代书法史》《书法美学导论》等。出版专业教材 8 部,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
参与本次展览的嘉宾有:著名画家、独立学者、文津阁古美术馆名誉馆长刘墨先生,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书协理事、北京市朝阳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楣洪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硕士生导师查律先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总监廖生训先生。
嘉宾现场发言(按发言顺序):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总监廖生训先生致辞
著名画家、独立学者、文津阁古美术馆名誉馆长刘墨先生致辞
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书协理事、北京市朝阳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楣洪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硕士生导师查律先生致辞
展览现场:
开幕式现场创作长卷
自序
学书多年,如有人问:我的创作体会是什么?我最想说的是三个词儿:知“道”、知“己”和知“度”。
知“道”就是明晓书法传承的大流。书法史上有许多流派,各具地位与价值。但在众多的流派中,必然存在着引领时代风气的主流。这一潮流有明显的典型性与传承性,它不是某个个案,而是具有广泛的普遍意义。所以善学者,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位书家,而更应从书法史的角度,去发现他们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
知“己”,即指明确表达审美意图。书法是一门个性强烈、富于包容性的艺术,不同的书者都可找到相应的位置。书法固然有基本的矩矱,但最动人的无疑是灼灼的个性风采。明确审美取向,是一种艺术的自觉。缺少了这种自觉,作品就没有方向,拥有这种自觉,笔下的内容将更丰富。
知“度”是淬炼个性,精简笔墨的过程。从书法史上看,文人是书法创作的主体,文人之所以异于庸人,即在于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提升襟韵,这就是知“度”。个性表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但我们还须明白知“己”勿过,这就需要用“度”去淬砺它。以此而言,知“度”是书者获得高卓艺术格调的不二法门。
利用文字来表述上述三“知”并不难,可施于笔墨,却是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艰辛过程。感谢文津阁为我举办了这个小展,也祈请诸位方家批谬指教!
虞晓勇
2020年9月
作品欣赏
隶书杜甫诗三首 水墨纸本 2020年作 245cm×124cm
楷书《秋兴》 水墨纸本 2018年作 136cm×69cm
行书羊欣句 水墨纸本 2016 年作 30cm×48cm
篆书云相逐 水墨纸本 2018 年作 70cm×33cm
隶书苏廷硕句 水墨纸本 2020 年作 70cm×35c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