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娃虽然中断了钢琴练习,但是他喜欢听歌,喜欢听好听的音乐。两年前,娃经常放这首歌。当时,我虽然也觉得这首歌好听,但不喜欢他的名字——《平凡之路》,因为娃当时总说再怎么努力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后来,我也慢慢爱上了这首歌,经常反复听,越听越有味道。反而孩子已经很久没有播放这首歌了。
今天忽然看到了他的信息,让我想了很多。
朴树,原名濮树,大学没有毕业。父亲濮祖萌,磁层物理和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发起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母亲,刘萍,濮祖萌的同学,北大教授,我国第一代计算机工程师。
当年朴树没有差0.5分没有考上北大附中,之后一直消沉,即使上了大学也辍学。后来传出他曾心理抑郁,估计也和这段时间经历有关。
父亲都是高知,周边环境都是学霸,但是自己却学习成绩不行,无论是谁,在这种环境下都会压抑吧?而且,作为我的同龄人的朴树青少年时期是在20世纪末,那时候即使在北京,对于家庭教育也是空白吧?
不知道他的父母是如何最终理解了朴树的,但是之后朴树在音乐方面确实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名气远远超过自己的父母。
从这里,看到几点:
父母是学霸,孩子不一定拥有同样的基因。
即使年代不一样,但同样有叛逆存在。
如果孩子走了和父母期待不一样的路,一样可以成功。
孩子即使成功了,早期内心的阴影还是一直存在。
所以,我们现代孩子的父母,如果碰到类似问题,应该怎么做?
放下对孩子的期待,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相信孩子,让孩子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早上,我和妻子说,其实孩子现在关心的东西都是国家和世界最关心的东西,比如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等等,只是我们觉得他这样的年纪没有好好打基础,去关心那些东西是好高骛远。
但一个人在青少年的时候都没有好高骛远过,等到了中年时期还会去思考这些么?
一个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最有想象力的梦想都是这个时期发生的,我们不应该担心孩子这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反而应该对于他有这方面的爱好而开心。这就是他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在学校学习不是唯一的选择。同时,当我们不再焦虑他的学习时,或许他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发挥出来。
这几天早上醒来都已经6点多了,没有跑步,不知道要不要晚上跑跑?合手弹琴,同样的几个键连续练习几十次,感觉都要练睡着了,以前娃怎么练的?202204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