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不过一场缘分,从数学的角度看即父母与子女的结成不过随机的概率,从人文的角度讲究则是前世修行的因今生注定的果。而用“缘分”一词来描述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种简略总结,事实上我们不能如此简单去看待二者的关系,此中有太多的事项难以言说。但有一点于我很是明确即无论为人子女还是父母,在关系里彼此都有着一程修行,且无论我们是边走边看还是终局时回头都会发现对此下了功夫则缘分就是彼此一世的美好,若忽视偏颇了则是彼此一生的悲剧。
最近热播热议的电视连续剧《都挺好》现实地演绎了父母子女缘分中本应温情下的种种不堪,深刻的揭示了父母忽视偏颇子女教育失当后的严重后果——延续几代人的悲剧。可见父母子女关系里未必都是父慈子孝也可能是视若仇敌你死我活。
《都挺好》原著中苏母出生农村但为人好强能干,当初苏母的母亲为了苏母能获得城市户口改变命运逼迫并不爱甚至鄙视苏父的苏母嫁给了苏父(苏父家庭苏州城市户)。苏父为人懦弱自私,苏母在陆续有了老大苏明哲老二苏明成两个儿子后更加认识到苏父的不合适意欲离婚并已闹到分居的地步,但恰在此时苏母的弟弟又需要解决城市户口,于是苏母不得不继续与苏父的婚姻关系。而在此期间苏母怀上了老三苏明玉,这一变故使得苏父苏母再无离婚的可能。因此苏母对于这个不合时宜出生的女儿极为不待见,并在以后的岁月里偏爱儿子有意忽视女儿。
为了让大儿子出国留学卖掉女儿的房间,女儿成绩很好想报考清华却被以无钱供读的借口强制要求去读免费的本地师范学校,后来老二结购置买新房又卖掉一间老屋且苏母一直补贴着老二过着光鲜的日子。总之两个儿子是苏母的心头肉掌中宝,女儿则完全是多余的碍眼的。
每当苏母忽视甚至刻薄女儿时苏父都本能地逃避冲突,他们一同致使女儿在十八岁离家出走直至十年以后才与家人再次联系。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苏家儿女,老大自以为是愚孝自大,老二啃老自私,老三虽自强但过于理性。
之后苏母离世,苏父在无人压制后彻底地释放了,于是一家人各自各样的作且相互伤害。悲剧的是一切当事人不自知不自明,尤其作为众人父亲的苏父只想着置身事外过活自己的日子。最终老大苏明哲不得不再回美国只顾小家生活,老二苏明成离婚不知所终,老三苏明玉结局算是最好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苏父则一人独居孤苦伶仃好在女儿还愿照顾。
对此有心理学家说这是家庭教育失误父母有选择的功能性养育的后果。苏母好强丈夫无能但出身不佳因此老大的名校留美是她的脸面,老二贴心粘人则是她的安慰,唯有老三是她不得解脱的“罪孽”,于是怨她恨她刻薄她。三个子女在苏母的情感及意识里有着分明的作用,都不过是她心态情感失衡下的自我补救,根本不从在意过子女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苏母这样的人生背景下苏家三兄妹显然无法避性格出现缺陷。
《都挺好》里苏母与儿女关系的故事并不鲜有且不只现代有在春秋时期早有典型的事例传记了千年。
《古文观止》收录的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就有如下文字: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用现代白话文表述则是当年郑武公娶了姜国的公主尊“武姜”,武姜生二子。其中大儿子出生时难产,武姜因此厌恶大儿子并取名“寤生”却十分宠溺小儿子,小儿子名“共叔段”。武公在世时武姜曾多次请立小儿子为太子但都被郑武公拒绝。从此处可见武姜如苏母一般的自私偏见,好在武公不是苏父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
后来大儿子继位号“庄公”,武姜又为小儿子请求封邑,索要一个名“制”的险峻关键之地,庄公虽不能同意以“制”为邑却还是给了弟弟一座大城。弟弟共叔段从小在母亲的宠溺纵容下果然野心勃勃,不但城池建设大大地逾制而且还招兵买马储藏兵器粮草意欲在合适的时候造哥哥的反。哥哥其实一直知道弟弟的意图却坐视弟弟一错再错并最后出其不意地将弟弟击杀在名“鄢”的地方并许多不再与母亲相见。
武姜与郑庄公、共叔段兄弟及他们相互的关系完全就是现代版的苏家故事,一样的父母教育失误导致的家庭悲剧,只是武姜的故事更悲惨。
由此可见,父母建立与子女怎样的相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子女的性格和品行养成更决定着他们彼此相处的情感亲疏程度。为人父母既不能视子女为附属更不能视他们为玩物仇敌,否则这一世的缘分只会是彼此厌恶仇视的枷锁。
我们更应从苏家和郑国王室的故事里吸取教训,理性认知父母子女的关系,克制个人情感的偏向,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榜样的作用,负责任地建立温情理性的父母子女相处模式,从而有利于子女的健全人格形成及彼此共存和谐的关系。
2019.03.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