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好友的朋友圈里看到了她为五周年店庆策划的活动。我主动发微信给她,弱弱的问:要不要我过去帮忙凑个人气?朋友很高兴的回复:“来吧,工作量比较大,也担心到时会有家长来不了,你来吧!”于是,我又约了闺蜜姐姐同去。可到了现场才发现,哪里需要凑人气呀?!我实实实多虑了:待我去时,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已经围坐了一圈,还有靠墙的小桌子也坐了两位妈妈,估摸着有快20人了,把一个大厅几乎挤满了。朋友的号召力与组织能力又一次让我高山仰止,因为这一点,我自叹是不够擅长的。
见到长久未见的老友,我喜不自胜,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无奈老友要组织活动、照顾现场,还要忙着给妈妈们手把手辅导香包的做法,我只得识趣地找了一个靠墙的空位坐下,放下包包,默默的加入了手工香包制作的工作中来。朋友的预期是邀请学员家长们一起制作香包,连做3天,共做300个,到了端午那天,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孩子们。这真是一个大工程!
妈妈们如小学生一般学习着
我和闺蜜姐姐一起卖力地画着、缝着、学习着、摸索着,因为平时不怎么动针线的缘故,平时画画、做手工无比灵巧的双手突然间变得笨拙,被针扎了两次,那酸爽!反着缝还好,可到了收口环节,便难住我了:因为要收口,所以朋友交代一定要藏针隐缝,不能让别人看出明显的线痕。对于我这个只善于做大事、而没耐心做好小事的人来说,这个要求无疑是太高了!
于是乎,就那个3、4厘米长的口,我缝了拆、拆了缝,来来回回好多遍,可缝出来的口还是大窟窿小眼睛,不敢直视。我想要蒙混过关,还劝慰旁边和我一样的妈妈说“没事的!小朋友的要求没那么高的!你送他个什么他都喜欢!不用弄那么细的!”我一边说着,一边暗自祈祷,在妈妈们中间穿梭“巡视”的朋友不要发现我这并不美观的作品,能充数就行了呗!可不幸的是,我那一丝不苟的朋友已悄然来到我的身边,要求我拿给她看,我像极了一个怯生生的小学生交上自己狗爬的作业纸,忐忑着。
结果不出所料的,朋友笑嘻嘻地说:“拆了吧!这不行!”我只得照做,但挫败的心情可想而知。朋友看出了我的气馁,直接拿走了我拆好的香包,走了,说“我来封口吧”。我松了一口气,默默继续帮她赶制着那个300的量。朋友却不忘提醒一句:不要急,慢慢做!想想过去农村妇女,3天纳一个鞋底,那才叫慢工出细活呢!我佩服她的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更佩服她的强大内心,那么大的工作量,竟没有着急的意思,还教导大家要“慢工出细活”。
妈妈们的作品
神游之际,还是我那个天生乐天派的闺蜜姐姐点子多,她来了一句“这个封口我也不行,要么我们负责做流水,只缝里面的?”朋友应了一声,我俩心花怒放。的确,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可能效率会更高一些。姐姐眼睛已经花了几年,需要我帮她穿针引线。我自然是不能推脱,可这做针线的活儿,是注定要让我挫败感连连啊!姐姐忍不住评论着我帮她穿的线,又顺势给了我两条建议,让我不禁佩服她的广博。
第一,穿线时候,尽量穿长些,一来这样用的时间长而来,生活中也不会总是缺这少那、紧紧巴巴,捉襟见肘的。为此姐姐还讲了自己家人的事情,以做例证。第二,可以帮人穿针,但切不可帮人打结。因为给线打结的寓意不好,会带来两人关系中的矛盾和疙瘩。她不想和我这样,所以她苦口婆心的给我讲了这个她姥姥讲给她的古训。
然后,姐姐又转头问边上的一位妈妈,说你知道这个讲究吗?那位妈妈摇了摇头。是啊,古人传下来的,自然有它一定的道理。古时的很多讲究,现在在中国的农村还有所保留,但在城市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因为很多古训,容易受到科学之名的冲击,而冠以“封建迷信”的头衔。既已这样,迷信的东西,自然是不知道也罢了。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倒不尽然吧。
就说这个“可帮人穿针引线,不可帮人打结”的讲究,我觉得就有它的合理之处。
一,每个人的手法不同,手劲儿不同,而对方的审美也不同,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的结,不一定符合对方的需要,还是让人家自己来弄,更符合自己的心意。
二,因为别人眼睛看不清的缘故,受托帮别人穿针引线,别人自然是感激的。可如果再多此一举,帮人打了结,似乎就给别人的感觉就是:我真有那么笨吗?连个结都不会打呀。所以还是不要这样做的好。
三,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左不右。热心是好事,但热心过头就会办坏事。善良是好事,但善良过分就是迂腐。
四,讲究的人生会更精彩,更有质量。因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儿,故对美食会有所研究;因讲究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会不自觉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变得越来越优秀;因讲究朋友的质量,会对生活做减法,精减自己的圈子,不做无谓的社交,只把时间留给自己认为重要的人和事。
我的闺蜜姐姐是一位充满魅力的知性女子,她时尚活力,但却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敬畏。当她说出那番“不可帮人打结”的话语的时候,我打趣道,“今天又可以写一篇文章了!”姐姐说,“好呀,那就写下来吧。”没想到,还真写下来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最后,还想借此说说我的友谊观。我推崇“君之交淡如水”的古训,就像我教育孩子那样,当朋友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一定要尽已所能伸出援手,而如果别人没有这样的需要,你也不要胡乱施舍你的善良和热情,为别人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的友谊,应该是:虽不见面,但内心格外珍重;虽不言语,但内心懂你懂我。共勉!
与闺蜜姐姐交流文字
亦师亦友,好书推荐
来自好朋友的感谢













网友评论